顯示具有 台灣高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高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328 烏夫冬-斯拉巴庫O型縱走,撤退

 


2025 蟑螂家族:烏夫冬-斯拉巴庫O型縱走】撤退

(一)日期:2025328日~41

(二)成員:蟑螂、阿諾

(三)地點:烏夫冬山、鐵本山、海諾南山、小關山、斯拉巴庫山

(四)行程

D1:台南-復興(停車)-梅蘭-烏夫冬山

D2:烏夫冬山-鐵本山-關海岔鞍部

D3:鞍部-海諾南山-小關山北峰前營地

D4:營地-小關山-神池-2600M

D52600M-斯拉巴庫山-徹退小關山林道-復興-台南

(五)紀錄

原計畫,這次採取「零接駁」原則,將汽車停放復興瓦阿係吊橋,全程重裝步行經梅蘭、烏夫冬、鐵本山、海諾南、小關山、斯拉巴庫、玉穗山,下復興走回吊橋開車,「O型縱走」將拉克斯溪集水區繞行一圈。

第三天,很幸運的在鋒面來臨前順利挑戰「大魔王」:鞍部營地與海諾南2940鞍之間,直線距離僅短短1.2公里,卻包含大崩壁與數條瀑布等複雜地形,耗費五個半小時通過考驗,站上南一段主脊。行程第五天,在斯拉巴庫往玉穗山的方向,霧雨濃厚、看不清大崩坍地形的全貌、無法判斷崩坍地的邊緣位置,只好斷腕從小關林道撤退下山,挑戰「零接駁」與「O型縱走」的計畫失敗。

沒關係,失敗是成就下一趟旅程的養分,再安排計畫:探索玉穗山-斯拉巴庫-連通小關山稜線的可行性。

1:台南-復興(停車)-梅蘭-烏夫冬山

凌晨一點,開車送家成、家齊去搭車,兩姊妹安排往日本自助旅行十天。回家睡回籠覺,四點,鬧鐘驚醒才剛好不容易入眠的阿諾,早餐後整裝上路。

荖濃溪河床漲高的土石堆,在烈陽下就像荒蕪的沙漠,從莫拉克風災到現在,南部與東部的河流仍然處在靜養與恢復的漫長時期。五年前,蟑螂與阿諾參與「明霸克露橋」搜救一名鄉代表的任務,如今,這座橋後來歷經幾次修復後,仍然得放棄、暫時改道走溪床。

09:30抵達復興,與雜貨店門口幾位歐里桑、歐巴桑聊天,他們勸我們搭接駁車啦,幹嘛那麼累!

位於復興國小附近的關山越嶺道的「比鼻烏駐在所」遺址,已經被開發利用,阿諾還記得1988年與林古松、楊南郡等前輩來會勘越嶺道,這處駐在所遺址內的牢籠設備仍完整的。

停妥車子,重裝通過復興簡易橋,混濁、軟弱的拉克斯溪水注入清澈、稍微帶勁的荖濃溪,與玉穗溪的狀況類似,拉克斯集水區的某處不穩定,土石仍持續崩落流動。誰也沒有辦法斷言,荖濃溪谷的河床砂石甚麼時候可以清理完成、南橫公路沿線的橋樑哪一年才能重建完工。

三點多公里的公路,花了一小時走到梅蘭教會路口,歇息啃掉半個麵包後,沿著梅蘭一號農路向上爬升,今天要克服一千公尺落差,目標烏夫冬山頂紮營。2023年中秋節,我們是夜晚開車上阿杜的農家,今天一步步重裝上行,欣賞沿途梅子結實纍纍、愛玉吐新芽、桃子與李子準備結果,眺望荖濃溪谷離我們愈來愈遠。這一片山壁是拉芙蘭部落的耕地之一,幾輛小貨車上山又下山,果園中的狗兒盡責的放喉宣示地權。

兩旁的果樹轉換為竹林,知道與最後農家的距離不遠了。與一輛下行的小貨車錯身,和運將大哥相望一眼,嘿,怎麼是你!十多年前,一起出勤上山搜救的老大哥,曾經在南一段、南二段、石山林道、小關林道一起餐風露宿的老夥伴,就地坐在農路上,談天說地,說說:當年拒絕聯考的小子、如今退休巡水砍草作野鶴。

距離登山口不遠了,婉謝阿舅開車送一程的熱情,阿舅稍晚會電話告知阿杜、我們將經過他家取水。阿杜家的狗兒很盡責,跟前跟後緊盯著我們取水離開。再爬升一百二十公尺,17:00抵達烏夫冬山頭,擇定平坦的樹林,搭起天幕準備晚餐與補眠,晚餐前短暫微弱的訊息,回報平安,得知台北已經下雨,傳說中的「斷崖式降溫與濕到清明」氣象預報逐步南下。

D2:烏夫冬山-鐵本山-關海岔鞍部

05:50離開營地,跟著斷斷續續的毀損水管向上爬升。與2023年相較,路徑變得很明顯、路條也增加了許多,表示,這幾年登鐵本山的隊伍增加了。08:40爬升到2020M、水管往稜線的西面山壁走向,即將與我們的稜線分道揚鑣了。老貝循著好奇心往西面橫切,發現一處獵寮,幾處溪溝乾涸沒水,這是阿杜的哥哥當年引水的路線,水源枯竭、路線又長,最終放棄。

09:20探險結束,繼續爬升,坡度變化明顯較陡,知道只要再忍耐三百公尺就到山頭了。11:00老貝第三刷鐵本山,阿諾第二次。森氏杜鵑粉紅花苞與白色花瓣隨風搖曳,在一整片綠色森林中,最是突出搶眼。

解決昨晚準備的白飯便當,檢查手機訊號,山下代為值班的阿為大哥「四通未接來電」,微弱訊號勉強通話,得知是阿杜與阿舅來電關心,但都轉到由阿為大哥代接了。

離開鐵本山,選擇腰繞路徑,高度維持在2550M2580M之間橫切。過第一獵寮後,緩降到鞍部。溪溝乾涸,幸好營地旁的三個水窪仍有積水。看看時間16:20,決定取水往稜線鞍部推進。爬升一百六十公尺,17:40抵達高度2640M的鞍部,二葉松針舖面的地板,沒有預期的寒冷與下雨,今晚應該很好睡。

D3:鞍部-海諾南山-小關山北峰前營地

今天上午是這趟行程的重頭戲,從2640鞍部腰繞到中央山脈主脊、海諾南與關山的2940鞍部,是我們沒有走過的路段,祈求老天爺上午不要下雨,讓我們順利通過「大魔王」的考驗。

單一的松樹林相加上不算差的天氣,應該最適合森林浴健行的情境,但是,松針步徑摩擦力小,要謹慎踏步才不會滑落、四腳朝天,再加上沒有走過這段,阿諾很警覺得不斷定位與確認走向,不敢大意。

從崩塌的地形上方繞過,06:30站在一處凸稜,穿過樹林看向左前方的超級大崩壁,與對岸陡直的山壁上掛著幾串長長的瀑布,若沒有站在這裡,就見識不到這段中央山脈西面的壯觀景象,地形複雜、如此震撼又害怕,與對岸山壁的直線距離不過1.2公里,溪谷落差達七百公尺,由於峽谷陡直,我們看不到溪谷,只看見對岸直衝往下的瀑布與中間的幾個深潭,阿諾害怕:這要怎麼通過啊!

找地方解決尿尿,避免等一下挫賽屁股尿流。07:00找到大崩壁的切入點,正式挑戰「大魔王」。慶幸的,崩壁岩石並不鬆動,謹慎踏穩、確認方向、步步推進,濃霧遮掩了稜線和溪谷,是為了讓阿諾看不清而不害怕吧。雖然沒有路標,仔細搜尋,偶爾可遇見前人留下的疊石等標記。

寬度四百公尺的大崩壁,花了一個半小時通過。08:30沿著溝槽向上爬升到2730M高度,切入樹林看見老舊刀痕,心中踏實不少,雖然前方還有瀑布的危機,至少我們在正確路徑上。

09:00再度面對一處溪溝,壞天氣愈來愈逼近,霧愈加濃厚,定位出現飄移不穩定。推測向上爬升三十公尺後到對岸,卻發現地形陡峭、裸露感很大、不適合通過。往下回到剛才的點,再仔細觀察地形,倒木下方可以嘗試通過,而對岸有樹木可作為支撐,濃霧稍微散開,看到對岸出現紅紫色的物件,不是自然的顏色、推測是人造物。蟑螂鑽過倒木、攀上對岸岩壁,抓住樹根往上移動,阿諾跟進、緩慢移動,賓果,老舊刀痕與一雙被遺棄的拖鞋。老貝在樹上繫上橘色的塑膠袋,代替路標。過一處溪溝花掉半小時,不像前兩天停頓休息、或喝水吃點心,從早上六點上路到現在,精神緊繃、不敢休息。

爬升十公尺,又遇見溪溝,不同於前面的,這處溪水水量較大,應該是早上看到的瀑布的上游。參考航跡,沿著右岸往下游移動,選擇最窄、最平緩的點過溪上到一小塊平台。站在平台傻眼了,左邊是剛才通過的溪流、下游就是瀑布,平台的右邊是另一個瀑布,平台的後方是斷頭、平台的前方是陡直的山壁。

雖然定位飄移不穩,環顧周圍地形與我們的航線沒有很大的落差。蟑螂大膽的攀上前方陡直的山壁,運用樹木架設繩索,上方確保阿諾輕裝攀上岩壁,再替阿諾扛上重裝。待重新整裝向上移動,看見了老舊不起眼的刀痕,兩個人大大的鬆了一口氣。這一條繩索是我們架天幕的主繩,離開時收回帶走,沒有留下標記。

順著山勢向上爬升六十公尺,站在2800M高度,近距離欣賞瀑布層層宣洩的壯觀美景,時間已經來到10:30,這一道溪溝花掉我們一小時啊!

調整方向轉為一百二十度,站上2850M的小支稜,再轉為二百二十度、接近乾溝。順著乾溝採一百三十度方向向上爬升、通過碎石坡,感受到主脊鞍部的強風,快到了!

路徑漸漸明顯,11:20站上中央山脈主脊,呦齁!我們辦到了,我們通過「大魔王」的考驗,1.2公里的直線距離,我們總計花費五個半小時到達對岸,站上南一段傳統路徑,東南下方就是取活水的凹溝,南端的海諾南山頭隱沒在濃霧之中。

好冷、好餓,找一處較避風的樹叢,穿上雨衣、戴上保暖帽禦寒,啃食白飯配香腸,一個上午的刺激與辛苦告一段落。

蟑螂與阿諾已經很久沒有爬百岳了,久違的矮箭竹高山景色、明顯無障礙的傳統路線,只可惜濃霧瀰漫、白牆一片。或許是因為白牆、看不到甚麼景觀,也或許是步徑太明顯、不需要動腦費神,就是機械式的上坡下坡、左腳右腳,走得頻頻打哈欠。

路過海諾南北面的乾涸的黑水塘池底,2017年南搜教練團「高山常訓」時圍著黑水塘紮營取水啊!怎麼都乾的?20062月,蟑螂家族三隻蟑螂第一次的高山縱走就是「南一段」,同樣是遇到這種霧雨的天氣,躲在海諾南前鐵杉林內紮營,如今營地只剩爛泥巴。蟑螂與阿諾感慨,當年真是瘋狂,帶著三隻念小學的小蟑螂來縱走,那時候是怎麼熬過來的?

總算挨到里程指標140的取水點,蟑螂看了看凹溝旁的大石頭與不遠的幾棵稀疏的樹,懷疑的說:這草原坡地形是很像,但是,印象中沒有樹和大石頭啊!阿諾很確定是這地點,蟑螂存疑的順著溝找水,卻沒有水!沒有水!

濃霧加上細雨,本來就走得極其無聊的山徑,沒取到水後,更顯失望和無力了,更別提一路上的黑水塘都乾涸見底。聽見水鹿在濃霧中零星的叫聲,水鹿大哥,你都在哪裡喝水洗泥巴澡啊?

硬著頭再爬升七十公尺,17:40站上小關北峰前營地,翻遍草叢也沒有藏水,死心了。搭起外帳、確保不受霧雨淋濕裝備,阿諾預留300CC明日早餐,剩下的400CC煮兩碗飯與咖哩雞,今晚沒有熱湯、明天沒有午餐便當了。

D4:營地-小關山-神池-2600M

老天爺真會開玩笑,凌晨三點下了一場雨,蟑螂起身用鍋子承接了足量的水,供早餐與行動用水。老天爺,你為何不早幾個小時下雨哩!

06:10穿上雨衣褲離開營地,雖然只是濃霧配細雨,穿過箭竹步徑仍然會濕漉漉的。

09:30登上小關山,和2006年一樣,一片白牆、甚麼也看不見。不停留,往小關林道方向移動。20212月蟑螂家族曾經從神池營地往返小關山,今天再循線往神池,驚訝這步道的路幅又寬又明顯,這路線大眾化程度可媲美北大武山了!只是,池水退了後的神池,加上濃濃的霧,景象蠻荒涼的。

本來想在神池煮個熱湯稍作休息,老天爺真是算準了下雨的時間,12:30我們取了水直接上路,連午餐都不想吃了。路途中,趁雨停、啃行動糧。

從小關林道轉彎處2320M橫切往西,15:00銜接上往斯拉巴庫稜線,雖然不再下雨,濕滑樹林一路陡上,16:20抵達2600M小山峰,決定紮營。蟑螂很用心的生火供阿諾取暖、烘乾衣物。

D52600M-斯拉巴庫山-徹退小關山林道-復興-台南

老天爺不改開玩笑的幽默,半夜的霧雨又壞了昨晚烘乾的一切。算了,反正今天要下山回家了。

固定在06:00拔營起步,眾多新舊路標指引,不需要費神找路,除了得揹著濕漉漉的重裝克服地心引力。07:40抵達2800M小山頭,這是與小關山相連的稜線三岔路,蟑螂對這段稜線感到好奇,認為應該可以從小關山直接連過來、不需要下到神池啊!

上上下下經過幾個小山頭,落差不大,但是岩石瘦稜、西面一瀉千里的大崩壁,速度也快不起來,而西面的大崩壁正是造成玉穗溪土石流與明霸克露橋沖毀的原因之一。加上壞天氣,折騰到09:50登上斯拉巴庫三角點。進食補充熱量後,準備往玉穗山趕路。

路標下方是崩落約十公尺的落差,落差的西面推測是完全崩落的斷崖地形,我們往北、往東北,試圖繞過崩塌地,但是我們的高度正處於雲雨帶、霧很濃、短時間內不會散去,無法看清崩塌地形的規模與邊緣,繞了半個多小時,仍然很難辨識路徑與方向。依目前的狀況,今天絕對走不到玉穗山的登山口,而我們的糧食有限。11:00蟑螂決議撤退,從原路撤退,天黑之前應該可以下到小關林道。事不宜遲,採一百二十度爬回三角點,阿諾與蟑螂相互打氣、提起精神加快腳步。

13:30回到2800M三叉峰,一鼓作氣往2600M昨晚紮營的山頭繼續推進,往下移動的同時,沙盤推演:如果有訊號,要通知誰進入小關林道接駁?經常帶團走神池上小關山的嚮導朋友?知道我們這趟行程的朋友?考慮我們的車子停在復興,最理想就是請阿舅幫忙,阿舅熟悉山區的路況、而且從復興回他的家很順路,但是,我們沒有阿舅的電話號碼。

霧氣不再那麼濃厚,14:30返抵2600M營地,將手機取消飛航,嘗試接收微弱又短暫訊號,請阿為聯繫阿舅,四天前,阿為的轉接電話紀錄有阿舅的號碼。訊號忽弱忽無,一句話講不完整就斷訊,寫簡訊也是失敗,就這樣折騰了一個小時,我們的體溫已降低,決定續往下移動,維持電話開啟,方便簡訊傳輸。果然,二十分鐘後,阿諾的手機接收到阿為與阿舅的簡訊,成功使用簡訊約定晚間八點在小關林道20K接駁。

17:00踏上小關林道,褪下雨衣雨褲,喝口水、吞兩顆糖,邁開步伐踢林道。遠方的天空雲彩略呈紅色,「斷崖式降溫與濕到清明」的壞天氣應該漸漸趨緩,回想撤退的果斷決議與電話通訊對象的判斷,蟑螂和阿諾冷靜評析與行動默契堪稱最佳拍檔。感謝阿為熱心轉接通訊與聯繫,感謝阿舅臨時救援這趟接駁任務,路邊睡一覺、再開車回到溫暖的家已經是凌晨兩點半。

蟑螂仍唸著小關山與斯拉巴庫之間的稜線,打鐵趁熱,擬再排個時間,將玉穗山、斯拉巴庫、小關山的兩段大崩壁探一探。

 

#蟑螂家族跟著故事走進山林,也帶回 我們自己的故事

《2023年 鐵本-關山》 https://youtu.be/J2pl37ISjXY

2024 舊筏灣-登北大武山

【消失的秘徑:南越嶺道】舊筏灣-登北大武山

 

() 時間:202478日~713

() 地點:旗鹽主山(1986m)、北大武山(3092m)

() 成員:蟑螂、阿諾、家成、小飛俠

() 行程:

D0:台南-舊筏灣朝聖橋

D1:朝聖橋-射鹿部落-凹谷營地

D2:營地-滑瀑-迫降

D3:營地-主脊越嶺點-2520肩狀稜

D4:營地-三塔峰-北大武山-水源營地

D5:營地-新登山口

 

()紀錄:

清明假期,蟑螂家族以平和古道為主軸,探訪平和、筏灣、高燕、射鹿等部落遺址,偶遇射鹿部落的張先生,向他探詢:「往台東的路」,張先生強烈警示:「喔,那是老人家很早以前走的路,已經很久沒有人走了,很危險,你們不要去!」

這一條【消失的秘徑】,從瑪家向東切上北大武與茶埔岩山之間的鞍部越嶺、經密老老山到比魯社與嘉蘭的「南越嶺道」,是「中排灣族群」狩獵、向東遷徙與往來貿易的「中排灣越嶺道」。「南越嶺道」名稱源於1984年丁同三、林古松等高雄市登山會前輩們,為籌辦「大武山十字形會師」活動,探勘霧頭山與北大武山之間的三條越嶺古道:霧台越嶺巴魯谷安到知本、好茶越嶺茶埔岩山南鞍到比魯、瑪家越嶺北大武北鞍到比魯等三條路徑,林古松前輩依相對位置分別稱之為「北、中、南越嶺道」,探勘成果首次發表於《中華山岳》會刊。

1992年,林業試驗所曾就北大武自然保留區的步道進行調查,將該「南越嶺道」命名為「瑪家-嘉蘭越嶺道」。該越嶺古道屬於部落的往來與遷徙的路徑,不如官方開闢的越嶺道眾所周知,走的隊伍也少,除了2001~2014年幾個學生社團、台南市與高雄市登山社團曾經東西向縱走,這幾年鮮少紀錄。

蟑螂老貝2012年曾經完成順時鐘的O型縱走,可惜沒有留下完整紀錄。老咩對於該越嶺道好奇,繼清明節初探平和古道之後,計畫探訪【消失的秘徑】「南越嶺道」的西段。

  

D0:台南-舊筏灣朝聖橋

夏季的午後雷陣雨來得快又急,雲雨多集中在郊山與平地,北大武山區的氣候相對比較穩定,於是按計畫前往舊筏灣。朝聖橋路段正在進行道路改善工程,向準備收工的工程人員探詢這幾天當地雷陣雨的狀況,得知雷陣雨的時間點不固定。

選定施工路段以外的路邊停車紮營,夕陽將旗鹽山照得金黃耀眼,雨後的蟬鳴蛙叫奏起夏夜狂想曲。我們可不能一起狂歡啊,設定三點半的鬧鐘,強迫自己快快入睡。

 

D1:朝聖橋-射鹿部落-凹谷營地

五點離開朝聖橋,跨過射鹿吊橋後開始爬升。炎炎夏日在烈陽下爬坡是難熬的酷刑,所以,刻意安排三點半起床,早早上路,希望被太陽曬到之前可以爬升到1200m的高度。

07:30抵達李正頭目的石板屋,吃頓早午餐,聽老貝回憶莫拉克之前、曾經與高雄社大的夥伴來協助李正頭目架設水管的的歷程,感嘆物換星移、人事變遷,高燕與射鹿部落的整合與重建之路漫長艱辛。

旗鹽主山的稜線為我們阻擋了烈陽,站上展望點,眺望對岸的朝聖橋與筏灣部落已受到陽光洗禮,部落上方的鱈葉根-日湯真連稜被藍天襯得青綠醒目,平和部落北面的凸明赤腊百米瀑布最是吸睛,隘寮南溪豐沛又乾淨的水源,可謂中排灣族群的生命之河。

09:30抵達最後水源、高度1270m,感謝近期的雷陣雨,水量較清明假期的時候增大很多,就地午餐、曬裝備、取水泡茶、裝填約12公升用水,休息一小時後離開。水源上方1310m有一塊平台,是一處不錯的營地。自平台營地起,順著東北方向稜線開始陡升到1500m,續轉向東南緩升,12:101560m高度轉向正北、沿另一條稜線繼續陡升。原來的烈陽漸漸被霧氣與雷聲取代,才過正午、雷陣雨就迫不急待的報到,穿上雨衣雨褲,朝今天的目標紮營點-石洞獵寮奮力邁進。

小飛俠開始腳步沉重,力不從心、頻頻落後、要求休息。14:00抵達石洞獵寮,下過雨的獵寮更顯得潮濕晦黯,周圍散落的垃圾與鍋盆、加上飛舞的蚊蟲,讓老貝觸景傷情的回憶:這是李正的弟弟的獵寮,曾經住過。應該是弟弟的年紀也大了,很久沒有上來打獵,沒有生火使用,獵寮就潮濕、多蚊蟲。

雨勢轉小,小飛俠沒有登旗鹽主山的意願,我們三人輕裝上路。走過頭再折返,14:30找到靠在樹幹的森林基點,旗鹽主山高度1986m。準備返程,南向的雲霧忽地散開,興奮的歡呼:「快!北大武山出來了!西北稜、中央山脈主脊也出來了!呦齁~」趁著雲霧散開的短暫空檔,看到了明天腰繞的西北稜,山勢又陡又直,完全看不到路線啊!中央山脈主脊就像一片高聳的屏障佇立在眼前,哪一個鞍部才是越嶺點啊?還等不及詳細比對,雲霧大手一揮,白牆一片、甚麼都看不見了。

害怕被蟲叮,老咩和家成堅決不入住石洞獵寮,往凹谷營地方向推進。死拖硬拉爬升30公尺,凹谷營地腹地小又不平,只好在稜線來回尋覓適合整地的紮營的。雨後的蚊子、蛺蠓特別多,臉頰、雙手被叮得紅腫癢痛,不得已,拜託老貝生火驅蚊。

傍晚六點半雲霧散盡,彩霞紅透半邊天,可惜樹林濃密,稜線上完全沒有展望點,老貝又不同意老咩再攻上旗鹽主山拍照,只好望天興嘆。

 

D2:營地-滑瀑-迫降

從地圖研判,自凹谷營地到今日預定的最後溪澗紮營地點之直線距離只有2.2公里,但是,面對十年來鮮少足跡的【消失的秘徑】、不敢大意,仍然設定三點半起床,天微亮五點離開營地。

凹谷營地往北大武西北稜的地貌屬於錯落的大石塊,高低不平、上上下下不好走,石塊表面的青苔讓人不好使力。西北稜與它的支稜係平和部落勇士攀登北大武聖山、引以為傲的「男人的路」,十幾年前老貝也曾嘗試過,無法克服幾處斷頭稜而撤退;近年幾個年輕的自組團挑戰成功、攀登北大武山,後浪推前浪,樂觀其成。

陽光翻越中央山脈主脊,站在稜線上望見主脊後面的倫原-林帕拉帕拉連稜,回想蟑螂家族2019年縱走大小鬼湖的精彩旅程。依據昨天雷陣雨的時間點,中午之前得加緊趕路,希望雷陣雨之前紮營。退離西北稜稜點,依稜線方向找尋踏點較穩固的前進路徑,時而避開倒木障礙、時而繞過陡直岩壁,大部分走在西北稜的西面。

06:40通過一棵紅檜巨木,高程2117m、接近西北稜越嶺點的高度,修正方向朝稜線東面上切。07:10家成在前方大聲歡呼:「呦齁!西北稜越嶺點!有刀痕、有路標!」真的耶!看見十多年前的路標與刀痕、內心激動不已,好似找到了大門鑰匙,我們即將正式進入【消失的秘徑】,小飛俠補強一條新的路標,高度2185m

畢竟這不是清朝或日治時期由官方所闢建的「官道」,必須拋開「古道」的刻板印象,沒有固定的路幅與路基、沒有疊石邊坡、更不是平緩的沿等高線前進,也就是,完全要靠定位、定向、砍草找路啦!有時要下切三四十公尺落差、避開岩壁,有時要沿著溝向上陡升、橫切下一條凸稜。衷心欽佩先民的體能與技能,竟然可以走出這樣的路徑,往返東西兩地進行狩獵或貿易。

08:15依據方向,正準備橫切一段鬆軟又暴露感的小崩壁,內心著實懷疑古道的正確性,家成用力伸手攀扶樹幹尋找抓點,驚喜發現一條腐爛又佈滿青苔的老舊白鬃繩,證實是前人走過的痕跡,精神為之一振。老貝回想起,當年他走該越嶺道時,凡地形困難地點都有獵人架設的白鬃繩。

就這樣,先輕裝找路確認安全可行,清除障礙再重裝向前推進,走一段找一段,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09:00路徑的高度降為2120m,內心很憂鬱,降的越低、距離主脊的越嶺點就落差越大啊!自西北稜越嶺點「拿到大門鑰匙」後連續奮戰了兩小時,才推進400公尺距離,手臂、臉頰、大腿滿是被芒草或樹枝留下的傷痕,脖子、衣服裡面更藏有吃飽飽的螞蝗,反觀自己又累又餓、狼狽至極。

09:10 通過一處小溪溝,決定休戰吃午餐,為了趕路不敢墮落泡茶,僅就地取溪水配各自的便當。飽食之後,緩慢向上爬升,翻越兩個凸稜與兩處凹溝,在高度2170m的凸稜,發現樹幹表面有被砍出的步階刀痕,再度證實我們的古道路徑正確性,跟上路徑橫切,大大提升了自信心。10:50跨過凸稜望見下方的藍白帆布,輕裝向下探探,大樹洞底下還有另一塊藍白帆布,周圍散落黑鍋,推斷是獵人們過夜的獵寮痕跡。

連續經過幾個乾溝,與遠方溪流的聲響漸漸接近,11:40陽光完全被烏雲取代,老天爺請你幫幫忙,等我們安全過溪再下雨啊!在一處乾溝卸下裝備,眼前的滑瀑水勢驚人,我們與對岸的距離大約八十公尺,老貝帶著柴刀、上上下下輕裝找路,始終無法找到缺口突破眼前這一片濃密芒草與樹林。小飛俠加入找路,觀察現場地形,根據經驗殺出芒草叢。兩個人合力砍出一道缺口,再順勢向下陡降到岩壁邊緣,繼續清除芒草橫切。無奈,12:40雷聲大作、雨滴豪不留情的撒下,兩個人快快跑回重裝地點,穿上雨衣雨褲,拿起刀、繼續找路。由於芒草濃密、加上視角問題,家成和老咩完全看不見老貝與小飛俠的位置,只聽見兩個人相互呼喊的聲音,拜託老天爺幫幫忙,趕快停雨、保佑辛苦的兩位勇士安全找到路徑。

感覺等了好久好久,13:20看見老貝的身影出現在溪谷的對岸,普天同慶,他們找到過溪的路徑了,老貝得意的呼喊:「背包上肩!」哈哈,準備上路了。雨勢沒有停頓的意思,小飛俠重裝率先抵達對岸,我們跟著老貝的指示,緊抓著旁邊的芒草、戰戰兢兢的步下陡直又濕滑草叢、踏著他們辛苦開出的路徑;滑下一處草叢,家成眼尖發現腳下的岩石繫著一小段破損的白鬃繩,證實老貝和小飛俠找到正確的路徑。再度橫切鑽進芒草叢,順著山壁步下瀑布的小平台;雨勢突然增大,老貝大聲斥喝:「收起相機、快速通過!」降低重心、小心翼翼的移動腳步、踩踏石頭表面被鑿出的步階,好緊張,如果不小心滑倒,恐怕就跟著滑瀑被沖到水裡、再見了!

14:00全員安全過溪,攀上對岸的小平台,小飛俠的雨衣褲破損、全身濕透,提議就地紮營,老咩建議先就地休息一下,向前看看是否有較好的營地。卸下重裝,回望剛才通過的瀑布,眼前黃沙滾滾、萬馬奔騰的景象讓我們深感震撼,剛才踩踏通過溪谷時,溪水是清澈的,才十分鐘,整個溪流與瀑布變得混濁、水位也漲高了。我們苦笑:這下沒有退路了,非得勇往直前了。老咩苦中作樂高唱一句:「永遠不回頭!」望著從天而降混濁瀑布、心驚膽跳,衷心感謝老天爺神助,在我們都安全過溪之後才「變色」。

老貝向前約一百公尺,找到一處較適合的營地,動手整地、加強周邊的安全防護、鋪上細枝樹葉、架設天幕。雨也停了,才短短一個半小時的雷陣雨,溪水爆漲,也沖掉了我們的戰鬥力,雖然時間還早,不想再走了。一天奮戰九小時,竟然只推進直線距離1.8公里,連預定營地都不達標。小飛俠回憶:「應該在民國84年曾經走過這條『南越嶺道』,當時和吳文潮去救援一位輔大學生,好像一天來回,到中央山脈主脊將學生帶下山;奇怪,對這路況一點印象都沒有,當時好像沒有這麼困難啊!」是啊,記憶和體能會消退,地形與景象會改變,趁現在用文字與影像記錄起來,待哪一天走不動了,至少可以動動手指頭,瀏覽影像當回憶。

老貝輕裝向前探路,我們準備晚餐。雨後的蚊蠓傾巢而出,無論怎麼將自己包起來、只露出一雙眼睛,還是被叮得滿頭包。16:00老貝探路結束,一起折返溪谷,溪水又恢復清澈,得以取水煮飯了,感謝老天爺賜給我們平安與用水。


D3:營地-主脊越嶺點-2520肩狀稜

昨天迫降延誤的路段,今天得加把勁補回來。

清晨的陽光柔和可親,小凹溝遍地的懸鉤子更是老天給我們的大禮。顆顆飽滿、粒粒多汁,好難得沒有被動物吃掉,可能是這一區的地形與路況真的太糟了,連動物都鮮少足跡。

05:40在一處凸稜發現一段舊路標,哈哈,在荒煙漫草、了無人跡的荒野看見人造物,真是興奮。06:25抵達溪澗,老貝照例卸下裝備,輕裝過溪找尋對岸的路徑,橫切向前感覺不是正確的古道,老咩核對十年前的紀錄,建議向上找路。賓果!爬升十公尺才是正途啦。

經過一處可宿四人的石洞,續向前抵達凸稜。老咩核對十年前老貝的航跡紀錄,這一段非常紊亂,除了在現地繞圈圈之外,還有穿插很多Z字型的直線,可推測當時天候或是設備因素,造成航跡飄移。諸多不確定因素,望見溪谷上方是岩壁,決定先下切探路,沿著凸稜下切30公尺落差,發現地形直崩溪谷,不可能、立即折返。拿出紙本地圖核對,難道老貝十年前是高遶過岩壁到對岸?老貝也沒有記憶了。小飛俠嘗試橫切直接穿越溪溝,賓果,穿過芒草與雜林之後,有比較安全的路徑橫切溪溝。雖然折騰了好一陣子,總算順利通過,奮戰三小時、前進450公尺,對於航跡的參考與判斷必須更加審慎。

順順地、緩緩爬升,11:10抵達溪溝左岸,再度核對航跡紀錄,這是十年前老貝紮營的最後水源,老貝回憶當時就在溪邊紮營,但是依目前的溪溝地形和現狀,連通過都有困難了,完全不適合紮營啊!對照下一個標定點,難不成高遶60公尺落差到對岸?老貝輕裝探路,繞了幾圈、無功而返,溪溝上方整片陡直的岩壁阻礙去路。小飛俠嘗試找路,同樣認為不可行。一個小時過去了,一籌莫展,陽光早就收工由白茫茫的雲霧接班,難不成今天的雷陣雨提早報到。將重裝包上雨套,用小背包帶著雨衣褲,四個人輕裝向上攀升一起找路,我們與最後水源相距短短30公尺,為何就是找不到接近的缺口,老天爺啊!

家成嘗試橫切,但草叢濃密加上倒木障礙。數次之後,換老貝揮刀清除障礙,殺出一條生路,13:00通過溪溝平台,在右岸岩壁邊緣、陡直的樹林內,找到一段鐵線與白鬃繩,我們為了這短短的30公尺距離耗費了兩小時找路。幸好,老天爺只是雷聲大,並沒有下雨。老貝感嘆,這十年地形完全改變了!

地形與天候等無法掌控的不確定因素,填裝4公升的用水備用。連續翻越凸稜與凹溝,14:00又陸續將容器都裝滿水,以備迫降;肚子好餓,從03:30起床到現在,還沒吃午餐哩。

午餐過後,順著凹溝繼續爬升,樹上繫著「成大山協」的路標,大膽確認凹溝路徑無誤。14:30登上溝頂的小鞍部,陽光露臉,謝謝老天爺今天不下雨,讓我們繼續趕進度。訂出主脊的方向,拋開擾人的灌木叢、繞過幾處倒木,與天際線愈來愈近了。15:00突破灌叢站上中央山脈主脊,白牆雲霧忽的退散,那是太麻里溪!此時此刻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與【消失的秘徑;南越嶺道】奮戰了三天,總算克服重重障礙、登上主脊,感謝老天爺!

計畫再爬升100公尺、直線距離360公尺,到2520m的肩狀稜紮營,小飛俠笑稱:應該不遠嘛!16:00繞過一段碎石坡,小飛俠坐著喘大氣:快到了嗎?老咩回:直線距離還有180公尺。「甚麼?一小時走不到!」小飛俠像洩了氣的皮球。

前進速度雖慢,至少不需要再找路了,沿途路標與刀痕標記非常明顯,加上主脊方向明確,只要埋頭繼續爬、一定會走到的。17:00登上一處平台,小飛俠卸下裝備喊:紮營!家成:前面還有一塊營地,要不要看看?小飛俠果斷回:不用了,不走了。老天爺對我們真的很仁慈,稜線上的營地非常避風,今天賞賜好天氣,讓我們趕路突破重圍;台東與屏東方向的夜景,是露宿主脊的小禮物。小飛俠樂觀的說:明天早上八九點就可以登上北大武山了嘛!呵呵,有夢最美。

 


D4:營地-三塔峰-北大武山-水源營地

在稜線紮營的大賞就是「景觀第一排」,同時欣賞東邊的日出與西面的夜景。西邊的雲層相對比較濃,逐漸上升掩蓋視野,再翻越中央山脈向東擴張,雲角呈現一絲一絲的拖曳狀,甚是美麗。

近年許多隊伍縱走彎刀,將北大武山的北稜線走得很明顯。一面細數目視所及的各個山頭,一面仰望正前方的高聳山塊,像一堵綠色的高牆擋在眼前,那可不是北大武山,是2780峰。06:20休息填飽肚子,就要努力爬升180公尺、直線距離200公尺,翻越前方這一堵高牆啦!老貝問小飛俠:這樣的坡度是幾度啊?小飛俠是數學老師,假裝很嚴肅地說:根號十。呵呵,這麼專業?老咩吐槽:「不就是近似『等腰直角三角形』嗎?」

距離山頭40公尺的落差,地形變得非常陡峭,現場留有兩小段扁帶,家成擔任先鋒嘗試、成功攀上,但是手點不太理想、又有點over。老貝決定開繩,協助老咩人包分離。小飛俠陸續重裝嘗試,卻被繩索絆住背包,外掛的背包滑落一邊、重心不穩、進退兩難,卸下重裝、解下外掛,有驚無險。

克服綠色高牆,緊接著就是傳說中的三塔峰。或許是老天爺刻意讓我們行程延誤半天,才如此巧妙地在上午時段攀爬三塔峰,才如此幸運的眺望台東與外海的蘭嶼、綠島,誠心的再說一次:感謝老天爺。三塔峰的曝露感較大,但是岩石的摩擦力很大,不危險。



10:002785m小平台吃午餐,繼續向上爬升。原本非常擔憂的濃密箭竹林,竟然完全枯死了,乾枯的箭竹林給與穿透性的視線,看得見路況與稜線,與以前「游泳」撥箭竹的夢靨完全不同。雖然變得好走,缺點是乾枯的箭竹經常刺傷手腳。箭竹林底層冒出新芽,翠綠的新芽與枯黃的老枝形成強烈對比,如同當前很多領域正值世代交替、即將展開新的一甲子。

12:20連續爬升,高度來到3020m,老咩誤將北稜頂為北大武山頂,鬧得烏龍、空歡喜一場。老貝回憶十年前在附近紮營,我們跟著他探訪附近的營地與西北稜的叉路。12:50踏上北稜,路徑寬敞明顯,這段並非北大武山的傳統路線,路標與路徑意料外的明顯。13:20登上久違的北大武山,小飛俠說:這是第四次重裝登頂。老貝帶領我們奉上水果,感謝山神、感謝老天爺,一路保佑我們平安完成【南越嶺道】西段的探險。

整整休息了一個小時,山頂的陽光很溫暖,或許是接下來的路況不用定位定向、不需要找路,竟然走得昏昏沉沉的、想睡覺,看著鐵製的踏點,竟呆呆的不會走路了。15:20腳步沉重的拖到大武祠,鳥居不在了,一旁的紀念碑背後的一排文字:「紀念紀元二千六百年」,以前沒有注意,原來這也是1940年「奉祝記念事業」的一環。

小飛俠要求在路邊先睡一下,依目前的精神狀況應該徹底打消今晚趕下山的念頭了,按我們的計畫在水源地紮營吧。16:20/北大武岔路再度休息,箭竹乾枯的緣故,往南大武的路徑也變得寬敞明顯,和2020年耙宇森山東出比魯、或是2022年南大武下瓦魯斯溪的景象完全不同。

17:15比較幾塊水源地的營地現狀,還是水源西側的營地較乾燥,動手整地、加強安全防護、架設天幕、埋鍋煮飯,今天真是夠操的,晚餐後累得躺下就睡。





D5:營地-新登山口

鬧鐘與第一批上山的隊伍同時間喊我們起床,早安!小飛俠歸心似箭,早餐後一路往下衝。陡下1500m落差,可要保護膝蓋為重啊。今天是周六,上山的遊客絡繹不決,很久沒有感受這種熱鬧的氣氛,「蟑螂!」老貝被認出來,原來是以前南搜的湯飛叔叔,家成提醒「最好不要做壞事喔!」

停留喜多麗、填飽飢餓的肚子,遠眺舊筏灣、旗鹽主山,五天披荊斬棘、淋雨迫降、日月相伴的行程即將告一段落,有沒有興趣探探全段「南越嶺道」?網路PTT有人提出:中央山脈陷落區與大武山系、合計長達60公里的地段,提供了東西兩面族群跨越脊樑相互貿易、交流、打獵或遷徙的途徑,由北到南統整為七條越嶺道【註】,分別由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在使用,陷落區雖然百岳名山少,卻蘊藏豐富的族群故事,值得細探。

下山途中又巧遇阿志叔叔與淑芬阿姨,小飛俠在舊登山口泡茶聊天,聯繫新登山口的接駁、以及前往舊筏灣開車等事務,真想快快洗個澡、洗刷五天的汗臭。

------------------------------------------------------------------------- 

【註】

中央山脈陷落區與大武山系、合計長達60公里的地段,提供了東西兩面族群跨越脊樑相互貿易、交流、打獵或遷徙的途徑,由北到南統整為七條越嶺道,分別由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在使用:

 

一、布農族

在大武山系和中央山脈南部陷落地段的越嶺道中,最北邊要屬內本鹿越嶺道,這是十九世紀台東布農族郡社群(施武郡群)沿鹿野溪上游向東越過內本鹿山、出雲山,再沿馬里山溪(濁口溪上游)向高雄縣擴散的路廊,日治時期(昭和十年)拓建為內本鹿越嶺道。蟑螂家族2020~2021年曾探尋越嶺道部分路段(連結)。

 

~四、魯凱族

第二,其次是大鬼湖、遙拜山、拜燦山和巴巴奈藩山一帶,是大武系統魯凱族人由東向西的越嶺路線,也是大武村人的狩獵路線。蟑螂家族2019年走過一段(連結)。


第三是知本越嶺道,原是阿禮部落的狩獵貿易道路,1929年日治末期拓建為知本越嶺道,二次大戰更拓寬為可通行卡車的道路,1964年林文安發表於《中華山岳》會刊。知本越嶺道另一南向的支線從霧頭山/松山之間的鞍部通過、穿越舊好茶越嶺道、再通過斗里斗里山/尖山的鞍部,沿著太麻里溪到比魯溫泉與中排灣越嶺道相接。這條支線跨越隘寮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三條水系,貫穿知本越嶺道、舊好茶越嶺道與中排灣越嶺道,主要為西魯凱、東魯凱與排灣族聯絡使用(1992年《台灣林業》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內道路系統調查)

 

第四為舊好茶越嶺道,舊好茶是西魯凱族群分布的最南端,所在地是處於中央山脈陷落地段與北大武山隆起稜線的交會地帶。也是唯一位於南隘寮溪上游的古聚落,由舊好茶越過茶埔岩山北稜鞍部(巴魯谷安),經知本主山、肯都爾山到大南溪、達魯馬克,相傳這是雲豹帶領魯凱族人翻越中央山脈大小鬼湖遷往舊好茶定居的路線。蟑螂家族曾前後走過東西兩端,唯尚未全程縱走(連結)。

 

~七、排灣族

第五為中排灣越嶺道或稱為「南越嶺道」,由「中排灣」族群瑪家、平和、筏灣、射鹿、巴達因(高燕)部落等聯合使用,1984年高雄市登山會將該路線資料首次發表於《中華山岳》會刊,由北大武山支脈旗鹽山東北邊,沿北大武山二千二百公尺左右的等高線山腰,向東切上北大武與茶埔岩山之間的鞍部越嶺而過,經密老老山到比魯社與嘉蘭,為巴達因系統遷徙、東西排灣貿易的重要通路。蟑螂家族2024年完成西段的探訪(連結)。

 

第六條係泰武越嶺道,即現今北大武山登山路線,為排灣族瑪家村、泰武村、佳平村等往東貿易交流所用,由日湯真山東邊,切上南北大武山之間的稜線,再由耙宇森山支稜,東下太麻里溪、出比魯社往嘉蘭,1984年高雄市登山會丁同三等前輩探勘並發表於《中華山岳》會刊。蟑螂家族2020年完成越嶺道縱走(連結)。

 

貫穿第五與第六的筏灣泰武步道舊稱「平和古道」,為舊時原住民前往旗鹽山朝聖,與連絡各部落的古道,同時也可以通往北大武山。蟑螂家族2024年四月以平和古道為軸線,探訪各部落舊址(連結)。

 

第七為崑崙坳古道,係排灣族古樓社,來義社與東部排灣族聯絡道路,舊古樓的頭目家系之一曾經沿著這條路廊,遷徙至東部的達仁鄉土板村,而清代沈葆禎的「開山撫番」,所謂「南路」就是指崑崙坳古道,由南路海防兼理番同知袁聞拆機監督而成。政府曾計畫沿著崑崙坳古道,開闢南橫快速道路,但因牽涉到自然保留區的法律限制,引起保育界的全力反對。蟑螂家族2024年完成縱走(連結)。 

我們的足跡--前言

    ( 這段前言,原寫於 2003 年,為了作為部落格目錄並置頂,必須不斷更動該網誌的發布日期。 ) 登山﹑健行及露營是我家最平常的休閒活動,因為爸爸及媽媽愛好大自然又喜歡運動,因此我們姊妹從小就常跟著爸媽一同到野外『餐風露宿』。媽媽透露:當我們還在媽咪的肚子裡,就曾跟著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