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加大奈山、見晴山

 

2025 蟑螂家族:加大奈山、見晴山】-知本林道進、遊樂區出

()日期:2025411日~412

()地點:加大奈山、見晴山

()成員:蟑螂、阿諾

()行程:

D1:知本林道2.5K-1500M營地

D2:營地-往返加大奈山-見晴山-森林遊樂區

()紀錄

三年前,我們曾與朋友在知本林道「卡大地布集會所」附近避暑泡茶,當時車子開到5K,途中工程人員告知計畫維修林道至11KD0原本抱著可以開車進入11K的如意算盤,竟然在2.5K前就被鐵柵欄擋住去路,無奈,只好停車在白龍瀑布附近,搭起帳篷準備就寢。晚上21:00左右,一台汽車與一輛機車駛出柵欄,詢問我們從哪裡來爬甚麼山?三名穿著反光背心的原住民部落巡守員,說明是例行巡視林道,去年底連續大雨造成坍方,現在林道都不通了。

只怪出發前沒有做好功課,林道坍方、天氣不佳、山徑不明等因素,一路上遇到狀況、就調整行程,不斷的修改紮營地點、抉擇輕裝往返或重裝前行,笑稱這是一場「滾動式」的登山計畫。

D1:知本林道2.5K-1500M營地

原計畫第一天將重裝放在加大奈與見晴的岔路,天黑之前輕裝往返加大奈後岔路紮營的。昨晚到達得知車子無法通行,今天得多耗三個小時踢林道,鐵定要變更計畫了。05:40扛起重裝開始踢林道,雲層很厚但是很悶熱,畢竟高度才210M啊。


07:00經過卡大地布集會所,新的里程碑標示為5K6K7.5K之間,連續坍方情況嚴重,路基流失、橋梁斷裂,看起來近期內很難修復。08:00通過連續坍方路段,高度550M,休息吃第二頓早餐。之後的路段,沒有新的里程碑,路旁的里程碑是舊的,顯示10K

09:10結束林道,在11K溪溝取水,正式進入雜草淹沒的山徑。才前進六十公尺,怎麼路徑完全沒有痕跡,迷航加上倒木、樹叢、潮濕鬆動的路面等障礙,蟑螂只好動刀砍路,依照這種找路開路的速度,這趟行程不太樂觀。10:10踏上舊林道路基,總算回復正途了。這一段航線距離三百公尺,路徑不明又難走,原期望第二天重裝下見晴山後、轉越嶺古道回11K,這下打消念頭。

11:10爬升到高度800M,穿上雨衣雨褲對抗潮濕陰雨的雲霧帶,螞蝗神出鬼沒,不知甚麼時候已經爬到褲管上面了。11:45細雨中解決白飯與香腸便當,繼續向上爬升。由於下雨和螞蝗打壞了心情,加上迷航的那段路況很難走,又額外增加了踢林道會耗時,為顧及原路回程的時間點,阿諾建議加大奈或見晴山只能二擇一輕裝單攻,蟑螂建議放棄見晴山。

高度1050M開始走在稜線上,瘦稜方向明確單純,無須再擔心林道走向與找路的困擾,唯一麻煩的是,因為下雨、得時時處理爬在身上的螞蝗。稜線的山徑挽回了我們的心情,蟑螂提出另一個變更計畫:今天儘量往前推選擇紮營點,明天走完加大奈後,從岔路重裝走見晴,出森林遊樂區,走公路回知本林道停車點,既可避開難走的路段,花費的總時間也差不多。哈,一日多變的行程計畫。

14:15阿諾發現地形由瘦稜轉為稍微緩和,警覺是否為見晴岔路,經定位、果然正確,再從樹幹上老舊殘破的指標獲得證實,岔路點既非鞍部也不是三岔稜,蟑螂佩服阿諾的警覺性。

續向西沿著稜線推進,爬升到1400M經過幾處營地,檢視我們當下的狀況還不錯,決議再向前推進。16:00高度1500M,與加大奈的直線距離約一公里、落差一百七十公尺,推估可用三小時往返的可接受範圍,於是,決定紮營,今天總爬升一千三百公尺。

架設天幕、整理裝備、褪下雨褲。天啊!雨褲內側、長褲、雨鞋爬滿螞蝗,有的吃得肥滋滋的,褲管也都是血,台東山區的螞蝗果然厲害。晚餐前,花了很多時間處理。

 


D2:營地-往返加大奈山-見晴山-森林遊樂區

三點左右雨停了,還可望見遠方台東市區的夜景。05:30天微亮出發,走到一處展望點,欣賞蛋黃太陽跳出雲層,遠望知本溪的出海口。感謝老天爺,今天一定是好天氣。06:15通過最高峰,再經一座假山頭,06:40抵達加大奈基點峰,三等三角點與森林三角點各一座,這是蟑螂家族的第一刷。

比起三角點,阿諾對瞭望台更好奇。與曾經探訪過的西巒、石山、捎來等瞭望台相較,捎來是重建的外觀、石山的只剩下骨架、西巒的岌岌可危,加大奈的骨架與外觀狀況都很好,尤其二樓的地板異常完好乾淨,看似有人整理與使用,在這偏遠的山區,的確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安全護所,遍地的臉盆、茶壺應是獵人們留下的物件。

阿諾觀察到避雷針的礙子表面的「FK」線索,該陶瓷礙子的年代約為1978年,判斷該瞭望台建物應該是民國時期整建的、不是日治時期的原始建築。蟑螂從屋樑結構的焊接工法與相關的扣件是不銹鋼材料推斷,瞭望台應是民國時期整理過的。

往東是通往小鬼湖的路徑,蟑螂看得心癢癢的,說要再次安排大小鬼湖縱走、經兜山出知本越嶺古道。瞭望台周圍的坡度和緩、腹地很大,幾處建築基地分散其間,瞭望台雖然不在「知本越嶺古道」的路線上,高度卻與古道的越嶺點-盤山駐在所相當,地點位於古道的見晴、深山兩處駐在所之間的制高點,阿諾感覺這裡應該有些故事,期待有緣閱讀相關資料。

感謝老天爺的好天氣,今天不再受螞蝗干擾。填飽肚子後,加速往營地回程,下山的路漫長啊!08:40拔營整裝、09:00重裝上路,乾爽的衣服取代潮濕的雨衣褲,沿路的灌叢、草花迎風搖曳,天氣的好壞絕對牽動步伐與心情啊!

吃完午餐,11:001300M岔路踏上往見晴的山徑,只見零星老舊的路標與刀痕,最近都沒有隊伍造訪嗎?隨著高度逐步下降,體感溫度漸漸上升,甚至感受到台東焚風的味道。12:00抵達斷頭稜,將飛航取消,接收到久違的訊號,傳送目前的位置與準備下遊樂區的訊息。

從斷頭稜轉向往東橫切,花了點時間上下試探,也必須要較專注通過鬆動陡直的地形地貌。12:45接上正確稜線,雜木樹林與多股的平行稜線,偶爾教人錯亂與迷惑,雖是下山、暫時還不能鬆懈輕忽定位與定向。

13:30登上見晴山基點、高度955M,慶幸蟑螂變更計畫從遊樂區下山,不然從見晴山再爬回1300M岔路,落差超過三百啊!更別提原路下山的難走路段與崩坍的林道哩。

熱烘烘的焚風吹得我們臉頰都發燙了,咦!樹林中蟬聲大作,夏天到了。穿越雜樹林繼續下坡,接到蚯蚓來電可協助接駁回知本林道的好消息,真是振奮人心。14:30踏上「越嶺古道」的岔路,林道般的路幅不知道是否延續?我們也曾考慮過從這裡轉入古道、走回11K的登山口,只是擔心路況不佳、延誤下山時間而作罷。

在山上兩天、已經很習慣只有我們兩個人的呼吸聲與緩慢腳步聲,突如其來後方急促的腳步聲令我們一驚,樹林內熊熊衝出一位年輕人,是往返「越嶺古道」到知本林道的大崩塌,據他說:古道斷斷續續,廢棄工寮那段比較糟(就是上面提到的三百公尺),其他還可以通過。好吧,再安排時間一探究竟,探一探董ㄟ口中稱呼的這條「屏東路」。

15:30經過「卡大地布聚落遺址」,「卡大地布」是卑南族「在一起或團結之意」,別名「知本」。阿諾憶起三年前,在知本林道「卡大地布集會所」附近泡茶休息時,巧遇胡德夫老師騎車經過,小白鴿與老師用卑南語聊天的溫馨情境讓人印象深刻。那次巧遇之後,蟑螂和阿諾到台東參加老師的演唱會。而明天,我們要送別小白鴿。

走完好漢坡,我們的雙腳竟不由自主的顫抖!一天從1666M降到150M,腳都軟了。16:30通過遊樂區收費亭,感謝蚯蚓專程接駁,否則拖著疲憊的雙腳,走回知本林道就天黑了。

隔天,在小白鴿的告別式會場,竟與那位年輕人再度相遇。我們沒有相互詢問對方是誰、沒有留下聯絡方式,這份與山林特別的緣分,在下一個美好的時空會再度相遇。


#蟑螂家族跟著故事走進山林,也帶回我們自己的故事 http://www.youtube.com/@cockroach-family

3 則留言:

  1. 請問大哥12k後的林道路如何,因為林道底有伐木車五輛遺跡,小弟想去記錄,感謝!!

    回覆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我們的足跡--前言

    ( 這段前言,原寫於 2003 年,為了作為部落格目錄並置頂,必須不斷更動該網誌的發布日期。 ) 登山﹑健行及露營是我家最平常的休閒活動,因為爸爸及媽媽愛好大自然又喜歡運動,因此我們姊妹從小就常跟著爸媽一同到野外『餐風露宿』。媽媽透露:當我們還在媽咪的肚子裡,就曾跟著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