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六龜警備道 南段


【六龜警備道 南段】

()日期2021430~51

()地點見付山(1686m)、榆油山(1897m)南真我山(810m)

()成員:蟑螂、阿諾

()行程

D1:藤枝-見付山登山口-榆油山-鳳崗山苗圃

D2:苗圃-南鳳山-御油山-網子山-南真我山-茂林

()紀錄

D1:藤枝-見付山登山口-榆油山-鳳崗山苗圃 

今年的春雨和梅雨都遲到,南部進入抗旱的作戰準備。然而,前兩天的及時雨讓乾涸的大地稍稍解渴,清晨06:00約了分隊長興哥從美濃出發,天氣還涼涼的。接下來的氣象預報是好天氣,卻又希望下點雨才能灌注溪流的水量,很矛盾。

原計畫的探勘行程因故取消,蟑螂和阿諾臨時決定前往六龜警備道南段,所以沒有其他人加入。汽車轉入藤枝林道,剛舖上柏油的公路黑黑亮亮的,藤枝森林遊樂區準備迎接57日重新開放。再轉進出雲山林道,07:10抵達3.3k登山口,林道狀況不錯,看起來還可以繼續深入,當地獵人應該經常出入。

興哥駕車離開,蟑螂和阿諾探了探從出雲山管制站過來的林道路況,到見付山登山口之前已被挖除切斷路線,藤枝是林道的唯一入口囉。

07:30扛起重裝起登,緩和的爬坡讓我們體溫逐漸上升。08:00看見地面的玻璃碎片,周圍明顯被清理砍草的痕跡,卸下裝備四周探一探,這裡應該是掛川分遣所遺址,高度1520m,只見到少許的酒瓶碎片,但是沒有駁坎遺跡。

續往前推進,08:40望見東面下方整片芒草叢,推測可能是遺址廢棄後的先驅植物,經過一番探險與搜尋,沒有發現任何線索。半小時後,09:10 袋井分遣所的駁坎矮牆是本趟行程見到的第一處確定的遺址。

沿著稜線繼續爬坡,警備道的路線斷斷續續,有的坍方有的被倒木阻礙。蟑螂和阿諾不斷向東面的樹幹張望,怎麼沒有鐵絲勒痕或是礙子的痕跡呢?三月份探六龜警備道北段,發現多處樹幹勒痕,難道南段當年架設通電鐵刺網與電話線的樹木都枯死腐爛了嗎?


為了尋找樹幹勒痕,前進速度較慢,10:20經過見付山的台灣省政府圖根點,南方20公尺才是三角點,山頂南面平台則是見付分遣所。順著稜線的山徑坡度變化不大,隔著邦腹溪,對岸的寶山與二集團聚落的廣播如影隨形。

12:30在西面樹叢與芒草叢底下發現小段駁坎矮牆與散落的酒瓶,應為濱松分遣所遺址(222594,2547008高度1412m)13:25路徑的西邊地形平坦寬敞,我們下意識的離開路徑前往察看,地面除了佈滿酒瓶外,還有一組疊石堆砌的圓形灶,應為舞阪分遣所遺址(222510,2546126高度1491m)。這幾處分遣所遺址位於警備道西側樹叢內,每處的距離大約一公里,從地形和遺構非常容易判別,為何在《維基百科》的調查資料裡面沒有標註座標呢?蟑螂昨晚沒睡好,坐在地上打盹。阿諾則好奇翻看酒瓶,驚訝酒瓶表面有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釀造」中文字樣,還有登錄商標符號「一個圓圈中央一個點」就像日本國旗;有的是DAINIPPON BREWERY CO. LTD」英文字樣,標註「TRADE MARK」,超過一百年了,字樣與符號都非常清晰,走古道沿途尋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行程,不同於攻頂撿山頭的目的。

稜線東邊的坡度較陡峭,馬里山溪的侵蝕與崩塌比較明顯,14:00通過崩塌地,感覺肚子餓了,補充熱量與水分後繼續向前方的目標-榆油山努力。14:50望向上方多層次的駁坎,應為荒井分遣所(222065,2545662高度1611m),不同於其他分遣所的平坦地形,這處的地面像是地震災區地裂塌陷,幾個礙子散落地面以及一隻被咬傷死亡的帝雉屍體,並沒有看到酒瓶。


爬升三百公尺,16:10接近榆油山,周圍林相趨於單一的柳杉,樹幹掛著林木調查的生鏽鐵牌。望見南面下方地形平坦芒草密布,兩個人二話不說卸下重裝往前探索,這處白須賀分遣所(221553,2545172高度1878m)基地非常大,酒瓶的數量更是驚人,蟑螂發現SAKURA BEER」英文與日文字樣的酒瓶,瓶底的櫻花符號和之前的不一樣,太有趣了,不禁好奇當時到底有多少品牌的啤酒啊?而日本人遠離家鄉到台灣物資缺乏的深山地區,對於啤酒的嗜好卻仍然那麼強烈?

霧氣漸漸靠近,不能再逗留挖寶了,16:35登上榆油山頂,一旁的水泥建築遺構分辨出灶台等設備,應該不是日治警備道物件,可能為後來林務局的設施。完成標定,跟著路標順著西南方向下坡,多次穿越林道遺跡,從榆油山往鳳岡苗圃是屬於登山路徑,並非六龜警備道,研判警備道走的是南向的另一條稜線,所以二川分遣所應該位於榆油山正南方1870m的山頭附近。

通過造林區,粗大的杉樹幹上標示紅色噴漆編號與白色的分區編號,油漆字跡都很新鮮,表示該造林區最近在運作。17:20循著階梯抵達鳳崗山苗圃工作站高度1630m,林道路況良好建築物四周整理的很整潔,工作人員應該下班離開了。擇定車棚下露宿,有水有電有遮雨棚,今晚睡五星級的營地喔。


D2:苗圃-南鳳山-御油山-網子山-南真我山-茂林

將車棚打掃乾淨,06:00出發,踏著寬敞平緩的鳳崗林道繞過邦腹溪,迎面感受到陣陣熱氣,這附近有地熱?

邦腹溪是荖濃溪的支流,當年日本政府為了阻隔原住民的衝突,保護六龜附近的製腦業、土壟灣水力發電所及其他荖濃溪開墾區的居民,設置這條「六龜警備道」與通電鐵絲網。隨著原住民陸續「歸順」,1926 4月,全面停止送電。

六龜警備道卸除防禦功能,轉為周邊的聯絡道路。同年,荖濃溪和中央山脈之間的區域撥給京都帝大設置「臺灣演習林」,設置六龜事務所、扇平作業所、苗圃等,進行三個重要的任務,分別為:

1.栽植金雞納樹(奎寧樹) ,試驗及生產治療瘧疾的奎寧藥劑。

2.開採山區豐富的樟樹,提煉無煙火藥及製造塑膠材料-賽璐璐。

3.開發山林資源。

1874年「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6,000人,僅8人戰死,卻有2,800人感染瘧疾,其中500多人因此死亡。1906~1911 年,瘧疾高居台灣人死因之首。總督府續推動「南進政策」,向東南亞各國家進行武力占領,擔心害怕亞熱帶的致命「瘧疾」,所以在扇平山區投入奎寧樹的栽種與研究。國民政府延續該項事務,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瘧疾根除登錄證書』,正式宣告臺灣地區根除瘧疾,是臺灣公共衛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

奎寧的研究早已終結並轉型,樟樹也被砍伐殆盡,鳳崗林道連結扇平林道,目前仍被管制,扇平的生態園區則開放每年十月到隔年四月申請限額進入。


06:30通過寬敞的越嶺點高度1615m,可看見周圍正進行疏伐作業與其他一些工事,新增多條林道支線。雖進入原警備道的稜線,可能因為造林警備道的遺跡已被破壞。

循著林道,於06:50離開林道踏上山徑往稜線向上爬升。接上稜線,發現地面有生鏽的鐵絲段,抬頭搜尋看到樹幹的勒痕,超級興奮的,昨天內心的疑惑和失望,如今一掃而空。百年前的四股平行的鐵絲路線架設在稜線的樹幹上,百年後樹幹的勒痕自行癒合將鐵線與塑膠管包覆在樹幹裡面,這歷經百年的自然力量超級震撼。警備道則位於稜線西面下方約十公尺的位置,維持著一定的路幅寬度與邊坡穩定,從側面觀看浮築橋更加驚訝邊坡的壯觀與紮實。


08:05登上南鳳山高度1718m,腹地寬敞平坦,附近應該為吉田分遣所,併同警備道遺跡,可能都被開發整地造林而遭到遺失了。

跨過造林區的繩索,單一的杉樹區塊往馬里山溪底延伸,周圍林相轉為混和林,08:50筆直的警備道與浮築橋突然現形,哈!又回到警備道上了。除了部分倒木,警備道平緩寬敞幾乎沒有障礙,可稱為山區的高速公路,包含道路單側或雙側的邊坡都相當完整,撇開戰爭與破壞,踏著百年前開闢的高速公路,對照當今的現代與進步,心裡面充滿感動與欽佩。


09:05路過緊鄰警備道的御油山,西面是御油山駐在所高度1465m,三層的邊坡十分壯觀。順著高速公路向南推進,09:40經過赤坂分遣所,10:00通過藤川分遣所高度1321m10:55踏著石板階梯,抵達崗崎分遣所,再五分鐘11:00警備道旁邊的木炭窯與廢棄獵寮顯示這裡常有獵人進出,地面的蘋果西打易開罐與附近的垃圾讓人有種跳躍一百年穿越回到文明的感覺。

果然,瞬間回到現代!11:05警備道終止,銜接的是南鳳林道6.6k,周邊的解說牌入口景觀設施木棧道指示牌等現代的步道設施,說明著這裡曾經被規畫準備開放供登山步道,但是遇到921地震,南鳳林道損毀,這些設施就從此荒廢在山區了。老貝更是訝異,這是當年南搜進階上課紮營的地點,當年規劃多條路線,訓練定位定向從不同的方向到森山氣象站集結,再到這區的林道紮營。蟑螂回顧,曾經多次走過這段路,對這裡並不陌生,當時只覺得山路寬敞好走,但是,當細讀「六龜警備道」相關的歷史故事之後,這次走起來感觸特別深。


11:15將重裝放在森山氣象站,蟑螂往扇平方向找尋當年上課取水的水源,可能因為乾旱的原因,完全消失沒有跡象。阿諾則在氣象站周圍探查,找到駁坎階梯,這是池鯉鮒分遣所遺址,也是從扇平登御油山和鳴海山的叉路。

蟑螂沒找到水源,12:00吃過行動糧要趕路了,原本計畫中午要上到鳴海山的,因為探路探水源耽誤了,擔心興哥在茂林等候太久,必須奮力趕路啊。

從森山氣象站到鳴海山的警備道採S型方式向上爬升,12:50抵達鳴海山,假日輕裝山友大都從五公廟停車場往返,我們的重裝讓山友好奇。

踏著警備道緩緩下坡,陸續通過鳴海分遣所鳴海下山則是宮分遣所,13:25通過網子山東北峰為桑名分遣所遺址,13:50經過網子山四日市分遣所,可惜沒有訊號,無法聯繫興哥。


14:20離開石藥師分遣所,警備道呈現斷斷續續,周圍林木更是被砍除的稀稀疏疏,這就是所謂的林下經濟?砍樹挖地種植山茶與咖啡,莫怪五公廟附近的產業道路與停車場愈來愈多,破壞了百年的分遣所作為停車場直接在警備道上挖洞做植栽槽,看了好心痛。

相關資料指出,日治時期開採扇平附近深山地區的林木,沿線設有輕便車運送木材直達五公山集材,再從五公山上架設流籠運送到荖濃溪旁的十八羅漢山下附近的廣場,等待車輛從十八羅漢山隧道運送至外地。

14:45通過停車場,原址是莊野分遣所。15:10攀上五公廟上方的圓形超大水塔,原址為瑪雅監督所,這些現代的設施完全取代了監督所與集材廠的遺址。為了找尋警備道,蟑螂不走產業道路,硬要爬著鑽過樹叢,探尋警備道的路線。雖然很蠢,但是總算有訊號,電話聯繫興哥延遲接駁的時間。


取得接駁連繫後,比較安心了。15:30標定龜山分遣所與森林三角點,沿線又確定關分遣所遺址位於真我山三角點北面,去年阿諾走過真我山也發現了這處駁坎矮牆,今日總算確認分遣所名稱。

16:25接上產業道路,補充行動糧與飲水。17:05循線找到咖啡樹下的土山分遣所遺址,17:15離開南真我山準備下山了。產業道路相鄰的景觀與去年又不一樣,被砍樹整地開發,不再綠樹茂密,而是空曠與土石裸露。踢著產業道路往茂林方向推進,在3k附近聽到孰悉的車子聲,18:10坐上興哥的接駁車,結束兩天一夜的豐富山旅。

事後,蟑螂看著這兩天的航跡,南北向的筆直稜脈加上密密麻麻的標註點,回想警備道像高速公路與事前細讀的故事,既激動又興奮,不斷向其他人推薦;「非常值得的一條路!」比中央山脈大縱走更有意思,下次來個「大滿貫」--從桃源走到大津,將54個分遣所一次走透透。

蟑螂家族跟著故事走進山林,也帶回我們自己的故事。


【連結】

布農族抗日故事1—塔馬荷 + 多尾蘭山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2—八通關古道 + 太魯那斯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2/blog-post_4.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3—霧鹿砲台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11.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4—六龜警備道 北段 + 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5—六龜警備道 南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4.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6—卑南南稜 + 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12/o.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7—伊加之蕃 + 卑南東稜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2/03/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前言

    ( 這段前言,原寫於 2003 年,為了作為部落格目錄並置頂,必須不斷更動該網誌的發布日期。 ) 登山﹑健行及露營是我家最平常的休閒活動,因為爸爸及媽媽愛好大自然又喜歡運動,因此我們姊妹從小就常跟著爸媽一同到野外『餐風露宿』。媽媽透露:當我們還在媽咪的肚子裡,就曾跟著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