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3 六龜警備道北段、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六龜警備道北段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 時間2021313~15

() 地點興津駐在所1783m、溪南山駐在所1750m

() 成員:蟑螂老貝、阿諾老咩、小蟑螂家成、洪家和、楊興正

() 行程

D0:台南-美濃-特生中心

D1:特生中心-往返尺山登山口

D2:特生中心-溪南前峰-寶來溪

D3:寶來溪-小關山林道-寶來-台南

蟑螂家族元旦探訪拉荷阿雷的根據地「塔瑪荷(玉穗社)(連結),開啟「布農族抗日故事」的走讀山旅。之後,接續走訪八通關越嶺道「太魯那斯、華巴諾」(連結)以及關山越嶺道「逢板事件紀念碑、霧鹿砲台」(連結)。這次蟑螂家族用三天時間,探訪內本鹿警備道兩個駐在所、六龜警備道八個駐在所與一個護管所,挖到故事也挖到寶。

D0:台南-美濃-特生中心

晚餐後,七點離開台南,到美濃分隊長的店集合,興正大哥很貼心的準備了自家栽種的芭樂。盛裝20公升的用水,驅車經過六龜,家和上車,續開往藤枝。藤枝的聯外道路改善工程即將完工,封閉了好多年的藤枝森林遊樂區,近期將重新開放了。包含銜接石山林道、出雲山管制站的路段,經過整修與拓寬,比起以前好走很多。

原本預期周五晚間,特生中心的車棚會聚集許多登山隊伍在此過夜,22:40抵達,竟然被我們包場了。大家工作了一天,鋪好地墊與睡袋,累得倒地就睡。

D1:特生中心-往返尺山登山口

從特生中心往返尺山來回約20公里,不敢大意,05:00起身吃早餐、打理攻頂包,並將重裝與用水集中放在車棚下,分隊長叔叔準備將車開回美濃。天色昏暗,興正大哥沒注意,撞到後車箱的門,眉毛上方約2公分寬的撕裂傷,家和幫忙止血包紮,幸好沒有大礙。

06:20與分隊長叔叔揮手道別,往石山林道舊路線前進。莫拉克風災造成的7.5K大崩壁,地形如今已經穩定,去年八月屏科大研究生溪南山失蹤事件,老貝曾參與搜救(連結),也走過該段崩壁的下切路段。這次,我們嘗試直接橫切。

花了半個小時,來來回回找尋適當的橫切地點,老貝確認路線安全後,我們依序慢慢通過,只要小心謹慎,大崩壁沒有危險性。踏上舊林道路基,07:20通過高遶的銜接點,路徑很明顯,猜想應該也有其他山友來探過路。

自從2011年連續幾起南一段死亡山難事故之後,老貝與幾位資深山友探勘提出經溪南山到特生中心的替代路線,取代了石山林道的舊路線,石山林道從此就少有足跡。然而,今天走過大崩壁,舊林道雖然荒煙漫草,但是除了崩壁之外都還算安全好走。

前進抵9K的崩壁,路基完全流失,原水泥路面垂直懸掛在崩壁邊緣,一根魚骨狀的樹幹階梯垂直靠在崖邊,興正大哥使用扁帶將樹幹固定,老貝嘗試從階梯攀下,認為階梯踏點距離過大、不安全,就算下到崩壁底下,如何向上攀到對向林道仍是個難題,於是決議找尋高遶路線。


老貝從崩壁底部向上嘗試,家和從林道上切、遇到一條白鬃繩,再繼續高遶,兩個人的路徑銜接上了。我們一步步慢慢的移動,砂石鬆動、崖壁陡直,如果不慎滑落,可不好玩。站在高遶的頂點遠望,馬里山溪的支流切割出深深的溪谷,一邊是新集山稜線,另一邊則是見付山與御油山稜線,而見付-御油稜線即是六龜警備道的南段,較多隊伍造訪。

找路高遶通過崩壁花了不少時間,回程一定不能摸黑過崩壁,因此設定停損點:中午12點一定要回頭。除了7.5K9K這兩段崩壁,其他路段都沒有危險性。舊石山林道的前身是「內本鹿警備道」,更早則是台東山區的布農族施武郡群沿鹿野溪上游向東越過內本鹿山、出雲山,再沿馬里山溪向高雄地區擴散定居的山徑。

日本總督府為執行「理蕃政策」,1924年依據布農族的聯絡山徑開闢「內本鹿越嶺道」,自臺東廳北絲鬮(今卑南鄉初鹿村)起,沿北絲鬮溪(鹿野溪)西行,經過內本鹿地區,於薩庫薩庫(サクサク)鞍部越過中央山脈,至高雄州屏東郡的藤枝,全長約126公里,道路寬3 6 尺。

1924年從北絲鬮溪分遺所開始,沿途設置溫泉、清水、松山、嘉嘉代及桃林五處駐在所。1925年繼續延伸至中央山脈的州廳界鞍部,並加設橘、壽、常盤、朝日及出雲等五處駐在所,於1926年完工。西段高雄州境內的道路闢建是從19241116 日開始,至1928年完成從藤枝至州廳界鞍部的道路,沿線設置頭前山、溪南山、石山、瀧見、檜山、日の出、見晴等七處駐在所。

內本鹿警備道路在藤枝附近銜接1916年竣工的六龜警備道,可南下至濁口溪北岸的大津,西北越過寶來溪到喀尼(桃源雁爾社)的日本橋,再接上1931年完工的關山越嶺道,台東的拉馬達星星就曾經從施武郡到「上寶來駐在所」進行報復行動。布農族的抗日行動是總督府「理蕃政策」最大障礙,陸續建設六龜警備道、內本鹿警備道與關山越嶺道,三條路線圍堵深居高山峻嶺的布農族,迫使布農族1933年「歸順」。

內本鹿警備道路自1928年全線完工後通行數年,因1932年的大關山事件,日本警方陸續將居住在內本鹿地區的布農族聚落搬遷到花東縱谷鹿野溪、鹿寮溪下游匯入卑南溪的地帶。1941年內本鹿事件之後,內本鹿的布農族住戶全數被迫遷出至現今臺東縣延平鄉境內的桃源、紅葉、鑾山、武陵及永康村落。內本鹿警備道路自此失去原有的功能開始廢棄,舊部落也消失在荒煙漫草間。

為了造林,林務局將西段越嶺道規劃為石山林道,並延伸出很多支線,林道沿線山區栽種台灣杉與紅檜等樹種。


今天的目的地是尺山,但是最重要目標是找尋「溪南山駐在所」與「石山駐在所」兩處遺址。依據平均每四公里一處駐在所的原則,老咩在石山林道可能的突出稜線標註了定位點,我們在附近找尋蛛絲馬跡。

09:05通過13k附近突稜坡度平坦、腹地寬敞,現場有水泥蓄水池,周圍多處林道支線,也有獵人紮營的痕跡,就是沒有駐在所的基本物件:酒瓶與疊石駁坎。花了一些時間分頭尋找,無所獲,補給點心後繼續向前推進,回程如果還有時間再試試。

09:50抵達14k苗圃工寮,下方的工寮內部還留有烤火的餘溫,桌上兩小鍋的飯菜、床板上兩個睡袋與牆上掛著袋子,顯示兩位獵人今晚還會回到工寮住宿。

蟑螂家族兩年前十月探過這一段林道,特殊的導水管、斷橋與翻落的吉普車遺骸歷歷在目,只是今日每個溪澗都乾涸沒水,這幾個月沒有下雨,全台都陷入缺水危機啊,更遑論山區此起彼落的火災。

10:40鑽過濃密芒草叢,再踏過一處崩壁,林道旁廢棄的減壓桶傳達石山林道荒廢很久了,當年從攔砂壩引水供應苗圃與特生中心,幾十公里的水管與減壓桶工事一定很壯觀。

11:45抵達尺山登山口,兩年前蟑螂家族沒有充裕時間走到尺山(連結),這次,仍然得放棄攻頂計畫。在登山口上方的小平台,驚見疊石駁坎與埋在土堆的酒瓶,沒錯!就是內本鹿警備道的「石山駐在所」,位於石山的稜線上,基地比想像中的小很多,是這趟旅程找到的第一個遺址,太棒了。

起風了,雲霧漸漸靠攏。午餐過後,揹起裝備返程。回到13k附近的台地,往上、往下分頭尋找,都沒有遺跡。失望地往回走,每見到路邊的疊石,都停下來搜尋一番,希望找到驚喜。

返抵12k附近,小突稜上方有個小山頭,老貝建議往突稜上方找找看。賓果!一座磚造的彈藥庫與幾段低矮的駁坎,平台上留著藍白天幕與起火的痕跡,旁邊還有砍下不久的樹幹,最近有人來過耶。

彈藥庫與其他駐在所的格局一樣,兩扇門、兩個窗,內部的地板與屋頂大概被當柴燒掉了。特別的是,窗戶上方有圓形的符號,經後來查詢為「台灣總督府警察旗章」。警備道的痕跡繞行駐在所南面下方,石山林道截彎取直、從中開闢新的路線,因此以石山林道的角度而言,駐在所位於林道南面,而非慣性的北面。找到「溪南山駐在所」,位於溪南山的小稜線上,算是今天的兩項目標都達成了。


一一通過9k與7.5k崩壁,16:40回到特生中心,仍然由我們包場。從美濃帶進來的水足夠我們晚餐與泡茶,但是,老貝似乎很累,晚餐後要先睡一下,家和與興正也陸續躺下,好吧,刷牙梳洗、不泡茶囉。

D2:特生中心-溪南前峰-寶來溪

整裝後,06:00從南一段登山口向上爬升,這段路徑大家都不陌生,尤其老貝與家和去年八月參與搜救走過數次,興正當時擔任開車接駁。半小時後,抵達東藤枝山的叉路,休息片刻,往東藤枝方向平緩腰繞前進。

07:00經過水泥水塔,向西繼續腰繞可抵頭前山、東藤枝山的稜線,也就是六龜警備道的南段。我們選擇西北方向上稜線,隱約出現兩公尺寬的路基地形,警備道呼之欲出。

07:30抵達溪南前峰,分頭找尋遺址的痕跡。仔細看,泥土底下埋著許多的玻璃瓶,酒瓶的開口還附帶著瓷的瓶塞,有的酒瓶標註株式會社的字樣,這裡應該是興津駐在所沒錯,駁坎疊石可能因為郊山開發,而被破壞了。



拉荷阿雷家族1917年遷居深山「塔瑪荷(玉穗社)」,就抱著「不再和日本人接觸」的原則,專心務農與打獵。但是,1927年蚊社的頭目被日警殺害,兒子跪在地上央求拉荷幫忙報仇,拉荷不得不答應。

拉荷與阿里曼西肯帶著族人,走了三天到六龜警備道「興津駐在所」埋伏,趁著清晨,警察剛起床、走出戶外小解時,拉荷完成出草行動,據說行動過程不到一分鐘。

這次英勇的出草行動被口耳相傳到其他部落,許多布農族有志之士紛紛前來「塔馬荷」投靠拉荷阿雷,希望一起抗日。但是,過了好幾個月,他們觀察拉荷根本就沒有進行任何的「抗日」準備,每天只是種種小米或是陪孫子玩耍,完全不像傳說中的英勇啊!失望的紛紛搬離塔馬荷。一直到1933年拉荷阿雷與日本人「和解」,拉荷都沒有再發動其他出草行動。

六龜特別警備道設於1916年,比1921年八通關越嶺道、1928年內本鹿警備道或1931年關山越嶺道的竣工時間都早,同為日本總督府為了管理、圍堵布農族而開闢的警備道,六龜特別警備道(以下簡稱「六龜道」)的知名度卻不如其他三個古道。

六龜道屬於隘勇線,呈南北向,全線架設通電鐵刺網,目的為了隔離布農族對於採樟腦事業的衝突。全長約58公里,北起桃源的日本橋分遣所,南至濁口溪溪口的大津分遣所,密集的設置54個駐在所或分遣所(以下統稱駐在所),平均每一公里就一處駐在所,與其他東西向的越嶺道平均四公里一處駐在所的規劃不同。特別的是,駐在所的名稱是沿用日本江戶時期的驛馬道「東海道」沿途53處驛馬站與宿場的名稱,按原順序完全套用在六龜道的駐在所,再加上北面起點的「日本橋」駐在所,六龜道總計54處駐在所。

不只拉荷阿雷與阿里曼西肯曾經前往「興津駐在所」出草,連台東的拉馬達星星都曾經從施武郡到「上寶來駐在所」進行報復行動,而施武郡到六龜道的路線,後來被總督府開闢為「內本鹿警備道」。

老咩從「維基百科」搜尋取得六龜道一些駐在所的座標值,在出發前,我們已將各座標值標定在電子地圖與紙本地圖上,真的平均每公里就一處駐在所,雖然沒有警備道的路線,將駐在所串連,可明顯畫出沿著稜線的軌跡。在現場,果然可以對照出非常顯著的路基,甚至保留著邊坡疊石與階梯。令人驚訝的,仔細找尋樹幹上,可發現當年建設通電鐵刺網的構件、電報線的礙子、樹幹被鐵刺網綑綁的傷痕。


依據資訊,興津與浦原駐在所之間應該還有一處「由井駐在所」,但是「維基百科」沒有標註座標,我們根據上列的邏輯,往上方的小山頭搜尋,太興奮了,疊石駁坎、玻璃酒瓶、瓷器,在在證明就是「由井駐在所」的遺址。


依據這樣的邏輯以及五個人建立的默契,從辨別方向、尋找路徑、排除障礙判定位置、搜尋物件、確認定位,依序找尋駐在所遺址與警備道路線:興津-由井-浦原-吉原-原駐在所。登山同時享受抓寶樂趣,很好玩,但是也因為停留抓寶,前進速度很慢。

比對六龜警備道各駐在所殘存的酒瓶與內本鹿警備道石山駐在所的酒瓶底的標記不完全相同,是因為年代的差異嗎?六龜的竣工時間早,瓶底的標記是羅馬數字「Ⅲ」與一顆圓點,內本鹿的竣工時間較晚,瓶底的標記是數字「Ⅴ」與三顆圓點。英文字是ST?或是TS?這些都待求解。

下山後,老咩瀏覽新聞:日月潭因為水位下降,池底被發現許多日治時期的酒瓶,報導指出瓶底的「櫻花」符號是台灣專賣局的標記。和我們在六龜警備道所看見的一樣耶!


與八通關越嶺道或內本鹿警備道不同的是,六龜道並非沿著等高線開闢,而是依稜線、串聯山頭開設,因此路線坡度上上下下是必然的。尤其,從「原駐在所」下切抵達寶來溪底,落差接近900公尺。向下遠眺七坑河床停滿車輛,枯水期的寶來溪是溯溪、泡溫泉與吉普車隊的天堂,這景象與去年八月老貝搜救時溪水暴漲、靠怪手運送過溪簡直天差地遠。

14:20抵達寶來溪,脫鞋涉水過溪。從寶來溪連接到「沼津駐在所」,這一段路線無法確知真實性,因為現場並沒有任何橋梁遺跡,可能和玉穗社的聯外橋樑一樣,被莫拉克颱風的土石流沖毀與掩埋了。

今天周日,許多到十坑溫泉的隊伍與吉普車隊陸續往七坑回程,我們與其他隊伍反方向往上游走,被投以好奇的眼光。15:30選定沼津駐在所下方的平坦河床紮營,晚餐前好好梳洗一番,晚餐後泡茶聊天,聽老咩說警備道的歷史故事。啊,我們煮飯泡茶所使用的溪水,不就是人家在十坑洗澡流下來的水嗎?果然枯水期限定啊。

D3:寶來溪-小關山林道-寶來-台南

今天的路程最短,06:40離開營地,找尋障礙少、坡度較不陡的路徑向上爬升,才走個十分鐘,已經汗流浹背了。半小時後,接上稜線與較平緩的坡地,眼尖的我們馬上觀察到警備道的疊石邊坡與樹幹上鐵刺網所留下的傷痕,哈哈,本能的感應到沼津駐在所就在前方啦!

相較於其他駐在所,沼津的基地規模很大,周圍腹地又廣,可推測當年一定聚居很多住戶,但是除了駐在所的疊石駁坎,怎麼沒有看到其他家屋的遺跡呢?是否接近文明世界,愈難保留下來。


依據這樣的前進速度,中午之前應該可以上升小關山林道。接近文明的好處是,電話可通耶,立即通知分隊長叔叔,修改接駁的時間。

早晨的陽光與光影照著平坦寬廣的駐在所基地,祥和又美麗,我們五個人則陶醉在翻找瓷器殘骸與玻璃瓶的樂趣中,連枯葉上交尾的昆蟲,都沉浸在當下的寧靜。無法想像,一百年前這裡架著通電鐵刺網,隔離平地採樟人員與原住民,是多麼的肅殺氣氛啊!


三島駐在所與沼津的直線距離僅300公尺,腹地不大,為何這麼短的距離要設置駐在所呢?相對的,林務局護管所的腹地大多了,從護管所的建築物格局空間與之前所見的駐在所配置非常相似,老咩懷疑這棟護管所才應該是三島駐在所的原址。

倒坍的護管所建物成了動物的天堂,上方良好的建築物屋頂則佈滿蕨類,家成稱它為「六龜版的太魯那斯」。老貝在周圍翻找到很多寶物,卻發現之前南搜來上課時、曾經看見好幾株的梅子樹,如今都枯死了。

繼續向上爬升,經過箱根駐在所,09:50抵達小關山林道約9.6k的位置。接駁車還沒到,老咩建議將重裝留在路邊,趁這個空檔,向上走一段、找尋「小田原駐在所」。小田原到留佐屯登山口之間的警備道被開闢為小關山林道,駐在所的遺跡可能被毀滅了。我們從9.6k找到11k附近的每一處平台,發現幾段警備道的邊坡,可是找不到駐在所的駁坎,我們推測應該在小田原山對向的突出稜線上,也猜想這是「小田原山」名稱的依據。

11:00分隊長開車來接我們了,剩下的警備道與駐在所尋寶遊戲,只好留待下次囉。


蟑螂家族跟著故事走進山林,也帶回我們自已的故事


【連結】

布農族抗日故事1—塔馬荷 + 多尾蘭山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2—八通關古道 + 太魯那斯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2/blog-post_4.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3—霧鹿砲台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11.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4—六龜警備道 北段 + 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5—六龜警備道 南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4.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6—卑南南稜 + 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12/o.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7—伊加之蕃 + 卑南東稜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2/03/blog-post.html


大崙溪度假


老天爺巧妙的安排,蟑螂家族這幾趟的野營與登山活動地點,和布農族抗日故事都有關聯。

三月初前往台東替董ㄟ的店保養維修冷氣設備,工作結束,董ㄟ邀集了幾位好友,一起到大崙溪度假釣魚,順路造訪「霧鹿砲台」與「逢板事件紀念碑」。


高山地區布農族的抗日行動令日本總督府傷透腦筋,諸多出草行動的領導者當中,以「拉馬達星星」最令日本人聞之喪膽,因為他行蹤成謎、手段兇殘。

1921年八通關越嶺道完工的同時,在大分和新武兩地分別設置華巴諾砲台、霧鹿砲台。1931年關山越嶺古道全線暢通,仍然無法完全喝止布農族的抗日行動。1932年拉馬達星星與下馬對岸之布農族聚落等10人襲擊新武附近之逢坂駐在所,擊斃2名日警及其眷屬5名,稱為「逢坂事件」,是拉馬達星星被捕之前的最後出草行動。

同一年,拉馬達星星與兒子到馬里加宛社親友家喝酒,被日警得知行蹤、當場逮捕。1933年,拉馬達星星家族的根據地「伊加之蕃」被日警燒毀,家族男丁全部被殺,東部布農族的抗日勢力從此衰弱。


1990年林古松老師主持的【關山越嶺道調查研究計畫】,阿諾參與其中的「複查」行程,在霧鹿國小操場的後方看過一尊大砲與磚造的彈藥庫,當時的黃明貴、楊南郡等幾位山岳前輩說明,這是日俄戰爭的戰利品,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三十年過去了,阿諾一直想要再回到霧鹿國小看看這尊大砲是否還在。如今,大砲被安置在原來砲台的小山頭上,增設了解說牌,算是慶幸被保留下來。霧鹿砲台與華巴諾砲臺同樣在1921年設置,今年是第100年。霧鹿砲台現址雖然沒有華巴諾的木造房舍,砲身的完整性卻優於華巴諾的。

關山越嶺道支線,另設有周遭還設有薩苦(大崙)及馬典古魯(摩天)等兩座砲台。馬典古魯(摩天)砲台的砲座則已改為公路總局的養護所。日後有機會,再來尋訪它的遺跡。



蟑螂家族跟著故事走進山林,也帶回我們自己的故事




2021.0301 茂林/瑪雅部落遺址


為了規劃三月底「高雄市消防局山域搜救初階訓練課程」,蟑螂老貝與幾位義消成員到茂林區美雅谷附近探路,評估訓練地點的適宜性。

今日踏查的地點之一為「舊茂林」,與其他曾經看過的原住民聚落遺址最大不同的是,該魯凱族聚落的群居非常明顯、建築物單一方向整齊排列、家屋的格局與規格幾乎完全一致,甚至每戶的「前埕」都是小小的一塊,像是被事先規劃的社區型態。令阿諾十分好奇,如果這裡是該部落的最原始發生地(不是從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的),而且是長期自然形成的原住民傳統聚落,那可稱為台灣都市計劃的先驅啊!

另一個令阿諾好奇的疑問,同樣是魯凱族傳統聚落,「舊茂林」與「舊萬山」的關連又是甚麼?


經爬文理解,瑪雅遺址是2003年高雄市公告的「歷史建築」,該傳統聚落「建於日治時期」。表示,「舊茂林」並非部落的最原始發生地,也並非長期自然形成的原住民傳統聚落,應該是由日治單位規劃建設的社區。1940年代,因應日本人管理要求,全村遷離瑪雅。至於,該瑪雅部落的興建年代為何?居民是從哪個地方遷移過來的?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研究解答。

以下是茂林區公所官網的資料:

   茂林區為臺灣原住民魯凱族下三社群的居住地,舊名「多納」(即閩南語「屯子」之音譯),屬阿猴廳六龜里支廳多納監督區。日治初期,本地居民因不堪日本政府之統治,聯合各社族人起而反抗,雖然殺死多名日警,但山刀及弓箭終究難敵槍砲,在日軍優勢的火力下,各社原住民被迫投降。此次事件被日本稱為「屯子役」,日人便沿用屯子的原音「多納」為此地地名,在1920年的地方改制中則劃歸高雄州旗山郡管轄。戰後初期沿用原名,設置「多納鄉」,民國46年為紀念辦理地方自治有功人士陳茂林而改名為「茂林鄉」。

   民國991225日,高雄市、高雄縣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本地因而改為「高雄市茂林區」,失去原本作為鄉所具有的地方自治權和地方自治團體地位。1031225日,配合《地方制度法》修正,賦予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地方自治權,茂林區再次改制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高雄市桃源區、那瑪夏區並列為高雄市轄域內三個原住民區,成為區民可選舉區長與區民代表的市轄區。


   茂林區現有茂林里、萬山里及多納里三個里。

   茂林里族人稱之為「得樂日嘎」(Teldreka),清代漢人稱為「芒仔社」,而日治時期則稱為「瑪雅社」(Maga),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光復初期依其原音稱為「瑪雅」,直至民國46年始改名為「茂林村」,並於99年縣市合併時改為「茂林里」。茂林原聚落位於美雅谷瀑布上方之深山內,俗稱「舊茂林」,日治時期(1940年)為管理方便,乃將整個村落遷至現址。相傳在遠古大洪水時期水勢消退後,分別在第一天與第五天於崇山峻嶺中相繼冒出煙訊,兩人隨後共同將其他族人聚集而形成聚落,此即得樂日嘎族人敬重的第一頭目及第二頭目。今日每當舉行重要祭典時會重現「起煙儀式」,即在紀念得樂日嘎部落的形成。茂林里因為距離平地較近,因此在本區三個里中,人口成長最快速也最多,目前也是行政中心所在地,本區區公所、分駐所、衛生所、茂林國中、茂林國小、農會、代表會等均在此。

   萬山里族人稱為「歐布諾伙」('Oponoho),日治時期稱為「萬斗壟社」,原聚落位於海拔高度1475公尺的萬斗蘭山下,曾是本區最深山最偏遠的部落,民國以後則改為「萬山村」,並於46年遷至現址,99年縣市合併時改為「萬山里」。依據部落耆老的說法,'Oponoho的意思是旭日太陽初升起的地方,是早晨美麗曙光照射的美地。到舊萬山部落須翻越崇山峻嶺,崎嶇難行,部落周圍盡是懸崖峭壁。目前萬山舊部落仍保有完整的石板屋群落,流傳著神祕的萬山神石「獨萊」傳說,且有三級古蹟的萬山岩雕群:「孤巴察峨」、「祖布里里」及「莎娜奇勒峨」。

   多納里族人稱為「古納達望」(Kongadavang),日治時期舊名「屯子社」,「多納」即為日語「屯子」之音譯,99年縣市合併時改為「多納里」。本區在民國35年建鄉之初原係以多納鄉為名,之後才改為茂林鄉。依據部落耆老之口述,多納之形成係由許多小部落相繼來到此地而成。傳說有一個獵人帶著獵狗到今日的多納打獵,因為獵狗數次留在多納不願意離去,獵人相信這裡是一個好地方,因此回到舊部落並帶領部落頭目及族人前往發現的好地方,同時遊說另一個部落一同來此定居,建立新部落。不久又有兩個部落因看到此地每天冒著大量黑煙,因而派人探視,經商量後相繼加入,形成了更大的部落,就是今日的多納部落。由於多納部落自形成以來,世世代代族人均居住於此,直至今日漫步於此仍可見到傳統的石板屋及充滿魯凱特色的石雕、木雕與圖騰,是本區三個里傳統文化保存得較完整的社區。


【連結魯凱族相關的山徑故事】

《舊好茶》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_74.html

《大小鬼湖出哈尤溪》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19/02/o.html

《萬山岩雕》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3.html

《卑南南稜》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12/o.html


「輕」露營

  從小蟑螂幼兒時期開始,蟑螂家族的二日以上的戶外活動幾乎都採野營方式,因此對於餐風露宿的野營一點都不陌生。這幾年,台灣吹起「車露」與「露營」的休閒風,將休旅車改裝為露營車,或是選擇風景優美、服務設備齊全的私人露營場,遠離塵囂、放鬆耍廢,屬於「豪華型」的露營休閒方式。 家齊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