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山


一個很特別的機緣,四隻老虎加一隻兔一隻猴,湊成今天的組合。

董事長與兩包半早期在無線電的世界認識,一個位於高雄一個住台東,卻在早年山域搜救的場合經常巧遇,兩者同年齡,如今72歲。蟑螂與水管,是前後任的「南搜總教練」,同為屬虎、同年齡60歲,同樣在歷次山域搜救場合並肩作戰,同樣都因故離開「南搜」團隊。四隻老虎可謂身經百戰、足跡幾乎遍布台灣山林。

小飛俠屬猴,是這次年紀最輕的,也是主辦這次行程的要角。阿諾屬兔,跟著老蟑螂參與聚會。

不論年齡,六個人的「山齡」總和絕對超過200,卻多次敗在東部的山,多次迫降、撤退,東部的山超級硬。

這趟行程的目標:肯都爾山,與大南山、戶張山被稱為「台東三劍客」。清晨05:30離開董事長的家,08:00在距離登山口500公尺的林道上,蟑螂的得利卡竟然打滑爬不上去,折騰了半小時後,決定停在路邊。經大南山往肯都爾山的山徑坡度還算平緩,只是路途長,董事長與兩包半年紀大了,腳程明顯大不如前。中午過後,評估進度,決議請董事長與兩包半留在原地泡茶等候,其餘四位快速往返。

 

參考前人的航跡,在高度1600M的地方橫切、避開山頭。然而,橫切的地形卻是崩坍嚴重的岩壁,四個人花了一個多小時克服濕滑的崩壁,發現該山頭其實很好走的,幹嘛要依循航跡橫切哩?再度評估時間,決議撤退。

兩隻佬老虎下坡的進度比上坡更慢,潮濕的山徑更讓兩位長者常常滑倒。急不得,均攤兩位長者的裝備,戴著頭燈,一步一步慢慢走,終在晚間20:00返抵登山口。檢討並建議,下次安排前一晚在登山口紮營過夜,早點上山,才有充裕的時間避免摸黑。而且,不需要依循航跡橫切,直接沿稜線抓方向上山頭。

東部的山都很不好惹,從來沒有一次就成功的。這次也不例外,沒有登上肯都爾山,當作是探路吧,下次將「台東三劍客」:戶張山、肯都爾山、大南山一次收服。特別的機緣讓六個人聚會,卻是難得可貴。


連結 肯都爾山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2/04/20220403.html

2021.1210 卑南南稜 O型

【卑南南稜 O型】

()日期:20211210~1216

()地點:溪南山(2650m)、石山(2818m)卑南主山(3295m)、見晴山(2720m)出雲山(2772m)、孟浪山(2450m)、東來山(1847m) 東番里山(1158m)

()成員:蟑螂、阿諾、小蟑螂家成

()行程

D0:台南-石山林道特生中心

D1:特生中心-溪南山-石山-石山東鞍營地

D2:營地-卑南主山-馬里山溪

D3:馬里山溪-見晴東峰-見晴山東鞍營地

D4:營地-見晴山-州廳界-出雲駐在所-迫降

D5:營地-出雲山-迫降

D6:營地-孟浪山-東番里山-馬里山溪

D7:營地-石山林道0.9K-台南

()紀錄

D0:台南-石山林道特生中心

下班後收拾行囊,在龍崎集結,19:00驅車踏上旅程。SOGA叔叔幫忙開車,老貝得以在車上打盹休息。藤枝遊樂區的聯外道路原本鋪上新的柏油路面準備重新開幕的,卻被八月的大雨完全摧毀加上十月的圓規颱風補上一腳,到現在為止,仍然無法正常通行。繞經上方的替代路線,再顛簸地通過出雲管制站附近的崩塌地,若不是四輪驅動的車輛,恐怕很難行駛這種起伏大的砂石路面。

順著石山林道繼續行駛,同時用頭燈尋找六天後的回程登山口位置,哪有「寶來260-1」號電線桿啊?視線不良,叔叔說白天再來找找看。行車順利,不到23:00就抵達特生中心車棚,設定鬧鐘04:00起床,各自躲進暖暖的睡袋。

D1:特生中心-溪南山-石山東鞍營地

入山的第一夜總是感到特別寒冷,和鬧鐘對抗了好一陣,起身收裝備吃早餐。05:10 天還沒亮,點著頭燈往登山口移動。秋月阿姨與阿生叔叔揹起新添購的大背包,準備跟著SOGA叔叔享受登山的自虐,計畫三天走石山-秀湖」,一行六盞頭燈在陡直的山徑緩緩上升。

老貝心疼兩位新手走得上氣不接下氣,向SOGA說情:休息喘一下啦!這樣操他們會害他們嚇得以後不敢爬山哩!叔叔移動的速度很快,讓阿生夫妻拚了命的追。

也因為整隊的速度表現得超水準,09:30登上溪南山,天氣出奇的好,石山與秀湖就站在對面,小關山與遠方的玉山稜線都清晰可見,雲瀑在稜線間翻騰煞是壯觀。SOGA叔叔決定更改行程,在溪南山頂紮營,今天可以拍雲海明早打開帳篷就可以看日出啦!我們動手幫忙搭起帳篷,秋月阿姨煮麵配肉燥與滷蛋,SOGA分裝一袋麻油雞給我們當晚餐,太澎湃了,感謝叔叔阿姨的盛情,陪我們登上溪南山,還有豐盛的餐點。

吃飽喝足,11:00離開溪南山準備趕路。SOGA三人計畫輕裝往返石山,回程到秀湖取水,熱心的拿走老咩的一些裝備,說要幫忙揹到石山。出發前要花15分鐘進行空拍機錄影,所以,蟑螂家族三人重裝先行上路。

從沿途的路標數量與路跡明顯的程度,可以判斷秀湖路線相當熱門,尤其往秀湖方向的路標密集度遠勝過往南一段四岔營地的,老貝停下腳步猶豫:「他們可能會被誤導、走錯路。」老咩道:「SOGA說,他以前經常帶隊走這路線的,放心吧!」11:25抵達四岔路營地,曬太陽等候。

等了將近半小時,仍不見人影,12:00準備繼續上路,卻聽見叔叔從秀湖方向傳來的呼喊聲,果然如老貝預料,他們循著路標往秀湖方向下坡了。如果等候他們走回四岔路,恐怕會影響我們的行程。老貝決定輕裝往返秀湖,將裝備拿回來。

12:30老貝取回裝備,快速整裝得趕路了。望見叔叔們在秀湖畔,呼喊揮手道再見。12:50經過林道終點的黑水塘,標定後轉向上坡,老貝和老咩對這段路非常熟悉,因為這兩年帶領高雄市消防局執行山域搜救訓練曾走過好幾回,家成2006年南一段之後,則是第一次走這段新路線。

陽光燦爛藍天透徹,冬天鑽行在濃密的芒草叢林也不會覺得悶熱。經過瞭望台鐵製結構,卸下重裝,14:30站上石山三角點,旁邊搶眼的「正宗石」獨立又突出的氣勢,才是「正宗」的石山,因為攀爬困難,才將基石立在目前的位置。

石山的視野很好,將我們未來幾天要走的稜線一覽無遺,一座座連續的山巔、忽地陡直下到溪底的稜線,不禁皺起眉頭:我們會順利完成南稜的行程嗎?

叔叔他們如果不登石山,應該已經自秀湖取水回到溪南山頂了,老咩奮力長嘯,傳達我們登頂的消息,可是沒有獲得回應,老貝說:隔那麼遠,怎麼可能聽見。

扛起重裝,朝今晚的營地出發。石山往東鞍的落差很大,我們走得都有點厭世了,縱走南一段要從東鞍陡上石山一定累爆,老貝道:莫怪那些警消在高山訓練時,爬得很辛苦,最後迫降在石山。


連續陡下,15:50經過兩處山羊洞,可做為迫降的避難空間。16:15抵達林道,平坦寬敞的林道隨處可紮營,選擇一處光線較亮地面較乾燥的地點,架起天幕。16:40老貝帶著頭燈與水袋前往水源地取水,老咩收集營地遺留的寶特瓶的水,炊煮晚餐。40分鐘後,老貝取水回,雖為活水,但是山壁滴下的水量小,在地面匯集的水窪也不大,水質不佳,尿騷味很重,沒有選擇,只能煮沸作為明日行動水。

 D2:營地-卑南主山-馬里山溪

在平坦又避風的營地睡得很舒服,06:00拔營出發,順著森林陡上。這條南一段縱走(自卑南主山經石山出藤枝)的替代路線,是因為2011年發生三起死亡山難,蟑螂老貝與幾位資深山友規劃的山徑,完全取代舊路線,避開石山林道的坍方崩壁。經過十年,隊伍將替代路線走得很明顯。

08:40通過特別的山溝地形,鑽行於濃密的箭竹叢,幸好天氣很棒,若是下雨的壞天候,鑽箭竹林可就痛苦了。推開箭竹叢,樹幹上的指標大樹營地是新舊路線的交會點,老貝輕裝探路,可是舊路線的痕跡完全被草叢掩沒,完全看不出來。表示很多年沒有隊伍嘗試了。

11:15通過拉繩岩壁,站上稜線,眺望藤枝方向的稜線與溪谷,未來幾天要走的路又長又遠,希望天氣一直這樣萬里無雲。接近中午時刻,陽光曬得皮膚暖烘烘的,但是草叢下方的結霜仍然晶瑩剔透沒有融化,可見晚上的溫度很低啊。

11:30 穿越平緩的草原與美麗的森林,12:00清楚望見卑南北峰與主峰稜線,12:40抵達三叉營地,看天池完全乾涸,被一些垃圾所取代,可憐水鹿們的生活空間遭受破壞。享受溫暖的陽光補充食物與飲水,13:20午餐後上路,細長的草堆被風吹得像稻浪,很美,老咩想拍照,老貝卻一直向前走,真是不浪漫。

13:50回望南一段稜線,關山海諾南山是小蟑螂們遙遠的記憶了。


14:00重裝登上卑南主山,天氣超級好。2006年蟑螂家族南一段縱走,天亮時刻登上卑南主山是白牆一片,這次很幸運的飽覽一等三角點的視野,也是這趟旅程的最高點,接下來都不再超過三千公尺了。

西南方向高聳巨大的黑影是卑南南峰,老貝2006年的中央山脈大縱走是沿著該主稜線向南的。我們參考其他隊伍的航跡,設定230度前進方向,不經過南峰。

布農族Ismahansan家族的祖先在1870年代,從台東海瑞利稻,跨過卑南主峰,搬到卑南主山西南麓的Usuzuk居住,同時開啟了布農大舉西遷的歷史。這裡原屬於魯凱族與鄒族的獵場,魯凱族稱發源自卑南主山濁口溪的舊萬山段以上區域為Valisanae。布農遷入後,因溪里魚類非常多,便稱其為Masuskan,意指魚多的地方。日本殖民台灣後,沿用魯凱名,並將之譯為日語Balisan,國民政府來台後再翻成「馬里山」。

Ismahansan家族藉著與原居於該地區的魯凱族聯姻,在1880年代取得土地居住權。馬里山溪東岸,遂成布農部落最終遷移之地。1910年之後,原屬於魯凱族與鄒族的獵場,盡歸布農所有。

布農族稱卑南主山為「回頭望」,不知道是「站在主峰頂上、回頭望向祖先來的台東」或是「站在遷徙地馬里山區、回頭望見卑南主山」?


14:35通過傳說中的人間天堂,看天池水位很低,南部枯水期,登山的水源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人間天堂之後進入原始林與箭竹叢混雜的地帶,路標與路跡變得稀少又不明顯了,一面找尋障礙少的適當路徑,時時注意前進方向的偏差,前進速度很慢,大家顯得疲累。下方就是溪谷沒錯,但是現場的落差很大倒木等障礙很多,真希望有一對翅膀直接飛到河階地紮營。

與溪水的聲音愈來愈接近,17:00朝下方溪床移動。陽光已經準備下班了,溫度急遽下降,鼻涕也跟著流下。17:50完成紮營,準備取水煮飯。爬升800m上到卑南主山,再下降800m到馬里山溪,今天行進的落差很大,走得很累,雖然水源充足,但是溪谷非常冷,沒有泡茶聊天的動力,晚餐後早早鑽進睡袋。


D3:馬里山溪-見晴東峰-見晴山東鞍營地

忍受冰凍的雙手,完成拔營,06:20上路。溪谷是曬不到陽光的,希望藉著爬升讓身體慢慢熱起來。06:50爬升到鞍部,身體總算比較溫暖了,鞍部巨木成林姿態萬千,相對潮濕,停頓休息就馬上感到寒冷。

核對航跡,07:35找到標示滴水岩壁的地點,現在是枯水期,完全沒有水源的跡象。08:00抵達日之初山登山口,卸下重裝,塞幾顆進嘴巴輕裝上路,撥開箭竹密林向上爬升,漸漸感受到陽光,半小時後登上最高點。日之初山見晴山出雲山一連串非常美妙的山名源自日治時期,每座山對應一處內本鹿越嶺道的駐在所。站上制高點,在樹蔭與箭竹叢當中,感受不到日之初陽光的照射,或許是對面的藤枝可清楚眺望太陽從「日之初」的稜線升起吧。這麼美的山名「日之初」、山頂沒有基點,就只能用藤枝為背景拍照囉。

返回登山口,填補飢餓的肚子後09:00重裝繼續上路。這一帶山區非常潮濕,09:20通過泥濘的沼澤轉向上爬升,下半身已經被浸濕,不得不穿上雨褲,這就是雲霧最容易聚集的高度,也是鐵杉檜木最適合生長的區塊,造就台灣山林豐富樣貌與珍貴特殊性。

脫離潮濕的森林,10:00突然感受到明亮的光線,難得的一處優美谷地,可惜看天池乾枯沒有水。20分鐘後再度進入森林,這處黑水塘在這枯水期竟然還有很高水位,將水瓶都裝滿備用。混合林加上擾人帶刺的灌叢,偶有崩塌碎石坡,我們幾乎是採S型前進,時時定位確認方向。


12:40倒木等障礙增多,風勢增強雲霧靠攏,地形地貌愈加複雜,原本就沒有路徑跡象的,現在更讓人疑惑與擔心迷途。慶幸的是,出發之前,家成做足了功課,收集、詳閱並熟記其他隊伍的紀錄,製作紙本地圖並上色繪製水線山徑廢棄林道等,不需要看地圖都能對於幾處關鍵轉折的地點,適時的提醒,正確的判斷方向以減少迷途的次數,這麼的用心令老貝老咩佩服。一旦覺得路徑疑惑,老咩立即核對航跡,指出修正的行進方向老貝觀察地面的動物排遺或是動物啃食嫩草留下的痕跡,總能在迷途中找尋障礙較少較安全的路徑。三個人分工合作,穿越叢林克服迷途,化險為夷、通過危險障礙。找路耗時也耗體能,特別容易餓,驚覺我們的行動存糧似乎不夠了,必須克制進食的量。


雲霧帶的叢林,從綠葉松羅草叢與苔蘚都是綠色,叢林中造型奇特的大樹成了漫長旅途的小驚喜。潮濕鬆軟的地面,其實多為空洞的樹根縫隙,一個不小心踩空,雨鞋就被樹根收走了。翻過幾個山頭,14:50進入見晴東峰鐵杉巨木林,粗壯開展的巨木可媲美北大武山的鐵杉林。15:05總算抵達森林中的三角點,一把生鏽的柴刀深深插入樹幹,不知是哪位早期的大力士留下的。

順著稜線16:10抵達見晴東鞍黑水塘營地,眼前淺淺一攤黑色的泥巴池,讓我們哭笑不得,該慶幸「有水就很幸運!」還是怨嘆「這種泥巴水能夠喝嗎?」

搭起天幕,家成與老貝合作過濾泥巴水,過濾的速度很慢,濾過的水仍然呈黑色,含沙量仍然很高,沒辦法,還是得勉強拿來煮飯。老貝運用樹枝與細繩製作濾水的架子,就不需要一直守在旁邊,同時間生火取暖。



雖然泥巴水色黑得像芝麻糊,煮出來的飯倒是沒有變成「紫米飯」,而且,沒有尿騷味。依照約定,將紮營地點的座標用衛星電話傳簡訊給SOGA叔叔,比對我們的行程計畫,就可以知道實際的進度,判斷接駁我們下山的時間點。

D4:營地-見晴山-州廳界-出雲駐在所-迫降

雖然出太陽,穿著雨褲撥開濃密又潮濕的草叢,老咩矮,連上衣都濕了。07:25登上見晴山,三角點周圍的四座護石完整無缺。見晴山寬廣視野佳,誠如山的名字,晴空萬里,希望一整天都見晴。至於見晴駐在所,推測應該位於西面的稜線,這次時間與資料都不足,無緣探訪,希望還有機會親自將日之初駐在所一起完成。

 

轉向南,08:20經過一處黑水塘,在乾旱的枯水期,已不在意水質,取水備用。穿越濃密樹叢與芒草,坡度陡下,多次確認方向,避免走冤枉路再回頭就困難了。風勢漸漸增強,雲霧已經壟罩前方的稜線,希望不要變天啊。

09:40路徑轉向橫切稜線的東面,碎石坡往鹿野溪方向直直崩落,山壁的綠樹中穿插橙色與紅色,屬於秋冬季節限定的美景。

09:50踏上內本鹿越嶺道,望見鞍部的粗大立柱在陽光下挺立,家成興奮大喊:「是越嶺道,你們看『縣界』!」現場剩下的越嶺道路段已不完整,尤其東面路基完全流失崩落入鹿野溪,然而粗大的州廳界立柱竟在越嶺點屹立了將近一百年,撫摸著立柱的粗糙面,複雜又難以形容的感觸。老咩好奇,州廳界表面曾經有些甚麼文字嗎? 《國家文化記憶庫》提到「州廳界碑」已消失,那麼眼前的立柱並非「界碑」囉?這些疑問有待專業人士解惑。


州廳界往南有兩類航跡資料,走稜線上2690峰可避開崩壁地形,但是我們很想探訪出雲駐在所,討論之後,決議繼續重裝橫切前進。重裝撥開芒草、推開擾人的灌木叢、跨越倒木、閃躲避開崩塌的地形,克服諸多障礙,終在11:15望見下方的古道地形,僅存的難得的內本鹿段落。順著越嶺道前行,老咩推測前方楓紅的樹林應該就是駐在所。難掩激動的心情,11:25踏上平坦的基地,寬廣的出雲駐在所遺址在橙紅黃多重顏色的相伴下靜靜的孤立,我們也安靜的卸下裝備、慢慢的欣賞。

依循布農族施武郡社往西遷徙往高雄六龜的路徑,日本政府於19241928年闢建為「內本鹿越嶺道」,作為「理番道路」控管鹿野溪中上游的各社之外,也同時進行集團移居的工作。

1941年間,以takis-vilainan家族為主要行動體,並聯合asahi朝日一帶的族人,相約39日深夜對古道沿線的駐在所展開雙邊夾擊。Haisul東進主要針對清水駐在所、楓駐在所到嘉嘉代駐在所襲擊。過程中為防止日警的追擊也將連接兩部落的吊橋砍斷。攻擊結束後,往卑南主山一帶躲避日警的搜索,這段期間內本鹿並不平靜。事隔將近一個月,日本派了當時同屬takis-vilainan家族的pasikau頭目vilian與鸞山中野uvak頭目共同前往勸降,47haisul一等人在朝日駐在所自首,並回到鸞山過著類似被監視的生活,529日並到台東廳投案在當天送往關山郡警察課偵訊,事後遭到處決。在這事件之後,日本更積極將所有居住在內本鹿的族人強制遷徙下山。(以上資料引用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隨著強制移居的政令,越嶺道沿線的駐在所也逐步失去必要性而廢棄,出雲駐在所位置最接近州廳界、位於最「深山」,應該也是最早被裁撤的吧。越嶺道的路基幾乎都被流失崩落,駐在所基地卻還完整,欽佩日本人選址的厲害。由日本政府安排嫁給拉荷阿雷兒子的華利斯是馬里山地區的布農族人;拉馬達星星是居住台東地區的施武郡社人,老婆的家族原居住在馬里山區,據說拉馬達星星多次往返霧鹿、馬里山與伊加之番,竟能避開駐在所與越嶺道的監控,拉馬達星星的膽識與能力鐵定過於常人。


老貝清除雜草,露出階梯與酒瓶堆砌的矮牆,酒瓶底部的圖案與六龜警備道的相同,或許這兩年多次在駐在所挖寶,這次探訪出雲駐在所就不再那麼「驚豔」了。


12:05離開遺址,向上爬升。連續幾處大崩壁幾乎是自稜線頂端一洩千里。根據這幾天克服障礙的經驗,跟著水鹿或是山羊的排遺,跟著獸徑前進,大概都可以化險為夷、驚險而安全的接近航跡的方向。老貝自我解嘲式的嘴巴念念有詞:「水鹿大哥,你走的路在哪裡啊?借我們通過好嗎?」

陽光已經提早下班,感覺愈來愈冷,14:10再度面臨一處陡峭的岩壁,航跡資料顯示為「橫切通過」,老貝懷疑「怎麼可能橫切這片光滑的岩壁!」。繼續爬升,設法架繩高遶,但是發現地形連續OVER,樹木枯萎、不牢靠,不適合架繩。老咩和家成暫時停頓在岩壁的角落等候,老貝輕裝重返轉折點,詳細觀察現場的地貌,試圖下切,借助幾叢從岩壁零星冒出的芒草與幾棵斜斜細細的重陽樹當作腳點與手點,架設繩索上攀岩壁。確認安全無虞,家成與老咩跟隨老貝的路徑,緩慢地往岩壁上方移動,來來回回耗掉一個多小時,總算攀上岩壁,依這樣的速度,推測今天要迫降了。

15:30又面臨陡直的山壁,老貝嘗試橫切,認為踏點危險、不適合。改走下切繞過後、再陡直向上爬升。中級山的地形地貌複雜,非大眾化路線,沒有明顯路跡可供依循,從網路取得前人的航跡做參考很方便,然而現地的應變能力:判定方向,如何運用經驗克服現場的障礙,找尋認為安全的路徑,才是真正的考驗。

雲霧漸漸濃厚,稜線的風勢也增強。17:00抵達一處鞍部,決議進入森林找尋適當營地,避開稜線的強風。17:05在幾株巨大檜木下方,一處乾枯的水池旁,卸下裝備、搬開石頭、整理營地,用今天在黑水塘取的水煮一鍋麵,作為迫降的晚餐。


D5:營地-出雲山-迫降

06:00扛起重裝離開營地,20分鐘後抵達鞍部的小平台,卸下重裝,收集所有的容器,老貝與家成前往下方取用活水。20分鐘抵達水源,落差約70公尺,從石壁留下的活水,在石頭凹洞匯集成水窪,水質清澈,是這幾天來所取用的難得的活水。老咩利用取水的空檔研究紙本地圖,仔細比對我們的前進速度與其他隊伍的行程記錄,評估明天走到石山林道的可能性。

07:15返回鞍部,有水當然要再好好的吃第二頓早餐,順便刷牙洗鍋碗。07:55繼續上路,潮濕濃密的森林充滿松蘿與蕨類,穿著雨褲馬上就全濕了。迂迴繞行穿越一區濃密灌叢,緊接著是高又密的箭竹林,箭竹叢中間有一漥黑水塘,嘿嘿,我們身上背著早上取得的活水,不需要再喝含尿騷味的泥巴水了。

家成一直不解:從其他隊伍的紀錄資料與相片,出雲山是短箭竹緩坡啊,為什麼我們卻在濃密的叢林裏面奮力的「破浪爬升」?直到突破箭竹叢,11:10登上出雲山,終於解惑,其他隊伍從南面的稜線經土地公營地登出雲山,才是短草原坡的景觀。山頂兩座基石,一為字森林三角點一為二等三角點,高度2772m。「山」字森林三角點是作為界碑的作用,二等三角點是三角測量的基準點,然而現在的衛星測量技術已經不再需要這些基準點了。即將離開二千七百公尺的高度,接下來的稜線與山頭將會一座一座下降。

13:40踏上林道,很久沒有走在這麼平緩寬敞沒有障礙的路徑了。以前林道暢通的年代,登出雲山比現在簡單又快速。如今山區的林道不可能完全暢通無阻的,地震與風災將林道崩坍的支離破碎,離開林道沿著稜線爬升,漸漸脫離雲霧帶,森林景觀從綠色的潮濕松羅轉換為乾燥枯黃的棕褐色。

依據老咩的比對與評估,如果今天的進度無法通過孟浪山,就不可能明天下山的。抱著今天又要迫降的打算,爬升到2400M的高度,小山頭的腹地可供紮營,16:20卸下裝備整理營地。再度傳簡訊告知今晚的紮營地點座標,以及,預計後天11:00返抵石山林道。

D6:營地-孟浪山-東番里山-馬里山溪

清晨望見西面山下的燈光,以及藤枝方向的燈火,似乎距離回家的路愈來愈近了。06:10天微亮,離開營地,20分鐘後登大孟浪山,高度2460m。循東北方向陡降,穿越兩次林道,再由2000m鞍部向上爬升,09:40抵達孟浪山,撥衛星電話與叔叔聯繫,確認有收到我們的簡訊。



向東南方向陡下,從原始森林轉入人造林,接下來的路標明顯增多,路跡也顯著。台北秀多東港博岳、柯藝登山隊,這些都是老字號的探山隊伍,對於中級山路線的開發與標記不遺餘力,更難得的是,這個南部的偏遠山區,竟然會有太魯閣登山隊伍的路標,東部遠道而來,真不簡單。

林道上一處石壁活水源,匯聚地面成小水漥,昨天如果趕到這裡紮營,今天就可以回家了。10:50將水壺裝滿繼續上路,高度降為1850m,經過兩個小山頭,12:16登上平緩的東來山,高度1847m。坡度平緩下降,前進速度加快,13:20在一處廢棄塑膠帆布獵寮休息,高度1650m,行動糧所剩有限,不能放心大口吃。

平緩的稜線猶如高速公路,14:10通過零星的石板屋遺址,規格小,推測是獵寮、不是家屋。15:00路旁的東番里山,是這趟行程的最後一座山頭。想到今晚可以睡在溪邊,精神就來了。但是,接近溪谷的地形總是陡峭的,雜木林更是擾人,跌跌撞撞不說,全身上下沾滿鬼針草,眼看著溪水就近在眼前,卻像遠在天邊啊,不禁想起大鬼湖下哈尤溪的慘狀。


16:40總算踏上河床,寬廣河階地,卻草木不生,河階地與水面落差約五公尺。天黑前擇定支流的河階地紮營,家成取水老咩煮飯,輪流到溪邊梳洗,可能是已經習慣山區的溫度,或是今天的氣候與水溫適當,不再感到冰冷,洗去幾天的汗臭,好舒服。

D7:營地-石山林道0.9K-台南

06:10涉水通過支流,向上游方向找尋上切點,就像昨天下溪谷的情形一般,雜木林真不好惹,花了一個小時才切上正確的稜線。雖然是下山,卻要從高度700公尺的溪底爬升回到1650的林道,平均一小時要爬升200公尺啊!

爬坡消耗體能,肚子感到飢餓,09:00用熱水沖泡僅存的麥片與鹹粥,行動糧只剩下糖果,是我們太會吃,還是老咩規劃得剛剛好? 坡地緩和寬廣,10:00經過一區聚落遺址,高度1300m,是從施武郡社遷徙來的暫居地?與後來遷往二集團與藤枝地區居住屬於同一家族嗎?這麼大範圍的家屋遺跡,推測當時一定蠻熱鬧的。

高度1330m一處平坦基地,散布很多公賣局的酒瓶鞋子等廢棄物,大概曾為工寮之類的場所。登上1380M小山頭,望見石山林道的護欄與反光的玻璃或是鏡子,用力呼喊,沒有回應。算算時間,叔叔應該已經到達林道,每通過一處小山頭,就用力呼喊,終於聽見SOGA叔叔的回應啦!好興奮。


可能不小心觸碰手機,我們的航跡紀錄竟然停留在1330m的平台,剛才走過的數個小山頭都沒有被記錄到,希望今天的航跡不要莫名消失啊。重新開啟定位與紀錄,叔叔的回應聲愈來愈清晰,12:00抬頭望見叔叔與熟悉的得利卡,終於回家了!樹蔭下擺設桌椅與食物,太感動了。環顧登山口,沒有資料所註記的電線桿,也沒有明顯的地標,叔叔你怎麼知道登山口的位置?叔叔回: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從稜線判斷你們出來的地點啊!果然是老戰將。坐在路邊一面欣賞溪南山等這七天所走過的山頭稜線,一面享用叔叔排隊半小時購買的旗山炒米粉與豬血湯,加上台南阿美綠豆湯,美食啊!對照現場的景象,嘿,剛才在小山頭望見的反光,就是得利卡的玻璃啦!

蟑螂家族跟著故事走進山林,也帶回我們自己的故事。


感謝SOAG專車接駁,更加碼編製影片紀錄

感恩啊~


影片內本鹿古道西段7日行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tZdMjNTvk


【連結】

布農族抗日故事1—塔馬荷 + 多尾蘭山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2—八通關古道 + 太魯那斯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2/blog-post_4.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3—霧鹿砲台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11.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4—六龜警備道 北段 + 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5—六龜警備道 南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4.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6—卑南南稜 + 內本鹿警備道西段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1/12/o.html

 

布農族抗日故事7—伊加之蕃 + 卑南東稜

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2/03/blog-post.html


2024.1025 馬里山溪

 【 2024.1025 馬里山溪】舊雲山林道進 - 新林道出 ( 一 ) 時間: 2024 年 10 月 25 日~ 10 月 28 日 ( 二 ) 地點:番里山 (1210m) 、馬里山溪 (750m) ( 三 ) 成員:蟑螂、阿諾、小蟑螂家瑋 ( 四 )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