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造老房舍

     阿諾並沒有居住在日式木造房舍的經驗,只是,當處在都市水泥建築叢林久了,路過見到木造房舍的時候,會多看幾眼、再加一些想像。

位於台南市和平街和仁愛街的這棟木造老房子,看起來已經頹壞得不能再居住了,猜想,主人對於該小小的房子有著複雜的情感吧;腐朽的木製橫樑和牆面,紀錄著過往的歷史和變遷,想改變、卻拋不下累積的記憶,想保存、又提不出面對現實問題的勇氣,最後,只好任它去吧!

相較於和平街老房子的頹壞,勝利路巷子裡的這間木造房子,在主人的費心照料下,看起來就堅固許多。



公園路和民權路的「升越號」柑仔店,則因為老一輩的過世後,廢棄到現在。



民間私人的房舍因主人的處理方式不一,木造老房子的命運不同。公部門的也是一樣,風光一時的「鶯料理」現在成了爛攤子,任其荒廢。

農業改良場的宿舍群經市府戡定為市定古蹟之後,定期派員整理環境、擬定預算準備修護。



同屬於市定古蹟,公園路321巷的兵配廠宿舍群,也是等待整理修護,後代子女用心維護者,房舍獲得重生、創造新的使用意義。



保安車站則是拍婚紗或是自行車隊最喜歡造訪的據點之一。


各位朋友,如果你知道哪裡有「特別的木造老房舍」,請您不吝提供訊息,讓阿諾前往寫生和想像一下吧。








賣嘓灰啊

家瑋喜歡在家庭聯絡簿上塗鴉、畫插畫,最近,心血來潮,在聯絡簿寫了一首詩,如下:



有時候  總想要得到什麼,

使勁得跑  用力得捉,

攤開手心  只剩乾老的皺皮。


有時候  真想要呈現什麼,

努力的演  奮力的裝,

中場休息  唯存創傷的心。


問感覺如何區分?

只有混亂不清的死灰,

和一種扼殺浪漫的黯灰。


灰色的長路、灰色的高牆、灰色的天空

組成   灰色的城,

再加上一聲  灰色的冷笑。


 

    家瑋的導師是位教數學科目的男老師,對於每位同學的聯絡簿,總是細心的批閱並且回應,用心的程度令家長感動。老師看了家瑋這一篇新詩,大概是擔心家瑋是因為「高中基測」的壓力過大,才寫出如此「悲觀」的詩句,老師提筆回應家瑋:「看看太陽日昇日落,看看天空變化萬千,請讓北風吹走妳心中的『灰』!

    「基測」制度又不是老媽或是學校老師規定的,全國的國三學生哪一個不需要面對這一個關卡賣嘓灰啊!期末考就要接近了,請把故事書和小說暫時收起來,先把老師交付的回家作業寫完吧!

好久不見

蟑螂老爸平時木訥寡言,對於小強們的撒驕真是又愛又怕,最近常思念遠在台北唸書的小強1號(家成),大約有三個月沒見面了吧。但是,從來沒想到,父女兩人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見面。


121017日,蟑螂老爸到中央山脈南一段支援山難搜救任務,  16日直昇機完成吊掛任務,蟑螂老爸則是17日才走下山,是最後一批離開山區的搜救員。回到家不到24小時,又背起裝備前往杉林溪進行搜救任務,因為,家成的登山隊伍在水漾森林迷途,幸好,一切平安。


以下是蟑螂老爸的搜救紀錄和家成所寫的健行紀錄。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 南區搜救委員會


水漾森林搜救紀錄


時間:2011121819                     蟑螂  記錄        


案情事故因由:


文化大學華岡登山社於1216日 到18日舉辦水漾森林登山健行活動,因對於路況不了解,行程延誤遲歸。18日上午十點許,隊員小強1號(蟑螂的女兒)向蟑螂電話詢問路況,得知隊伍已經遠離正確步道,可能誤入廢棄的亞杉坪林道。電話訊號不佳,無法確知隊伍的位置?亦不了解活動的行程、是準備前往豐山或是杉林溪方向?隊伍人數?輕裝或重裝?令人擔心。

下午一點左右,仍沒有進一步消息,向學校值班教官電話告知該事件,請求提供留守人員和計畫行程等相關訊息;教官回答登山社並沒有向學校報備該登山活動,完全不知情。等候教官查詢,同時轉請中搜總幹事黃文伯就近嘗試打電話了解隊伍的狀況,仍未果。

協會理事長關注,請中搜黃文伯總種幹事先派員前往現場了解,黃文柏交付林佑駿動員,計畫到杉林溪待命。同時間,南搜亦獲得簡訊通知,準備由前主委張德武、蟑螂和三分鐘前往豐山待命。

 


協會任務搜尋概要


20111218


15:00南搜前主委張德武來到蟑螂住處,準備整裝出發。蟑螂再度嘗試撥電話,接通小強1,進一步了解該隊伍的行程:17日由仙夢園停車場走到千人洞紮營,18日計畫從千人洞經水漾森林到仁亭登山口。18日上午循著林道的舊路標前進,中午之後路標消失,目前離開林道,現場有一石洞,可看見遠方下面是水漾森林、方位340度。共15人,都重裝、糧食足夠,天氣很好。取得學校留守人員的電話號碼、隊伍嚮導的電話號碼,嚮導攜帶GPS,但是無法操作、讀不到座標。電話又斷訊了。

15:30教官來電,說明:從留守簡同學了解,原計畫13:00回到仁亭登山口,但是行程延誤,更改為下午四點抵達。為求快速了解情況、避免轉達錯誤,向教官報備,後續將直接與留守人員通話。

16:00南搜前主委張德武、蟑螂離開台南永康,接三分鐘之後,出發前往杉林溪。

17:00留守人員簡同學來電了解事件的經過,蟑螂告知事件原委,並強調:第一、今晚一定不可能下山返回學校;第二、要設法與隊伍通訊,因為天黑了,告知隊伍找一處安全的地方就地紮營,並想辦法回傳所在地點的座標。簡同學提供接駁車司機紀先生的電話號碼、提供隊伍的名冊和登山計畫書電子檔,表示,將有一名山社的學姊準備前往現場。蟑螂提供中搜黃文伯的電話號碼給簡同學。

18:00基於電話不通,改以簡訊方式,傳給小強1號和嚮導楊同學:天黑了,就地安全紮營,注意防水和保暖,明天一早,中搜和南搜將入山找你們,想辦法回傳座標。

19:30南搜三人到達杉林溪。

20:30簡同學來電告知,隊員傳簡訊回家告知今晚在水漾森林紮營。

20:50收到小強1號回傳的簡訊:出水口營地,路明,路條和指示牌多。證實隊伍摸黑到達水漾森林紮營。再以簡訊告知:很好,安心過夜,明天天亮將登上鹿屈山稜線與你們通無線電,記得開機。

22:00中搜前主委張慶銳、搜救員林政成、陳錦屏、姚賢良,在彰化接了文化大學許瑄,共五人相繼到達。


20111219 


05:00南搜前主委張德武留守仁亭登山口,其餘人員輕裝出發。

06:30三分鐘上到鹿屈前山,使用無線電與隊伍取得聯繫。

09:30在水漾森林上方崩塌地遇上隊伍。

10:30到達三叉路休息,向學生隊伍解釋正確路徑和昨天迷途的位置。

12:30有水工寮休息,中搜林政成備好熱湯,午餐補充體力。

15:00南搜張德武電話通知接駁車司機前來,隊伍約一小時之後下山。

16:00全體搜救員和學生隊伍安全返抵仁亭登山口。


 


檢討事件:

1.      學生隊伍對於路況不了解,錯估行程加上走錯路,導致遲歸。雖具備GPS設備,但是不會操作,無法及時定位找出正確路徑,是迷路主要原因。建議山社應加強資料收集、地圖研判、設備使用和緊急應變等行前教育。

2.      隊伍依規定向學校課外組報備活動計畫,但是值班教官未得到訊息,地面留守人員也無法清楚掌握隊伍的狀況,實際行程和計畫書內容有落差,透露學校和學生隊伍行政上的小缺失。這次是運氣好:天候佳、南搜和中搜動員協助,全員安全下山;如果發生意外,責任難歸咎。 


任務結果:


201112191600全體搜救員和學生隊伍安全返抵杉林溪,圓滿達成任務。

 



以下是小強1號的紀錄 


2011.12.17-19水漾森林 


12.16()天氣晴


提早下課,換裝,18:00背上背包前往社團辦公室。等隊員陸續到期,分配公共裝備和公糧,我被分配到外帳、營柱和一包米。

20:00上小巴出發,新東陽休息站補給,休息站內裝潢為原住民風,繼續上路。在車上大家說說笑笑,我是第一次參加登山社的活動,與大家有點陌生,聊不上話,把握時間睡覺。

遇到道路施工,小巴開進,但是路不明,發現錯誤,原車撤退。還沒上山就出現路況不明確,有點擔心,但還是繼續睡。開上另一條路,依然不確定路線是否正確,路太陡、車子上不去,全部人員下車,小巴還是開不上去,司機說某零件燒壞,只好撤退,緊急在路上紮營,03:30鑽進睡袋入眠。 


12.17()天氣晴


7:00起床、吃早餐,原來我們深夜是在賞螢區的牌子下紮營。

8:30出發,選擇走昨天車上不去的那條路,登山口有一涼亭。續行,水泥路到吊橋,過行豐吊橋後開始上切。隊伍走路速度很快,但常常停下休息、再爆衝,不像老貝帶我們前進的速度很平均、而且由老咩控制時間休息很穩定。一開始跟得很累,慢慢調整呼吸,就能跟上嚮導的腳步,大概都認為這是屬於旅遊輕鬆的路線,整體來說行程很混。


在溪邊吃午餐後續上切,過臥船洞,速度開始出現落差。


16:00到千人洞。布拉學長提議分兩隊,走快的人背帳棚先到水漾森林,一些人搭帳篷、一些人回頭幫忙落後的人背。結果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走在一起。突然,走倒數第二的布拉學長把大家喚回,原來有叉路,只有前嚮走腰繞,其餘人都向左上切,好險學長有注意到,且接下來的路不好走,通知留守學校的學長和司機,全隊準備撤回千人洞過夜,明天可能會延誤到下午四點才能到登山口。太陽下山了,找出頭燈趕路。

18:00回到千人洞,搭帳棚、煮晚餐。公共裝備無刀子,統計全隊只有三把小刀,我拿出瑞士刀幫忙切菜,負責煮咖哩,紅蘿蔔和馬鈴薯量太多,加水煮成羅宋湯,再舀出一些湯和料,加咖哩塊,終於煮成完美的素咖哩。一開始很緊張,因一手掌握著全隊的主食,成功時超開心的,這是第一次獨立在山上為全隊煮出一道菜。



國勝學長煮白飯,雖有人說有點硬,但我覺得很享受,九層塔炒蛋超香的。凱翔學長是蝦米炒高麗菜和白菜。布拉學長把咖哩沒加上的雞胸肉和雞腿煮成三杯雞,原先負責醃雞肉的同學、不是使用米酒而是加成高粱,令這道三杯雞味道加分。老人學長帶的「墮落糧」是佛跳牆。


22:00吃飽喝足後睡覺。

 


12.18()天氣晴


7:00原預計5:00起床,但大家太累且沒人調鬧鐘,結果7:00才有人驚醒叫大家起床。早餐吃稀飯配昨天的咖哩。

8:40整裝完畢,出發。約25分鐘道叉路,上切路的路條較多且路況較好,決定上切。後來路條消失、稜線方向不正確、高度超過正確值,全隊停下研判地圖。我好奇的打電話問老貝正確的路線,但是通訊不好。隊伍續上切,切上林道腰繞,又見到路標,四周人造林、滿地的垃圾,有一處獵寮、廢棄橋和寬且平坦的大路。電話沒訊號,只能接聽電話,老貝告訴說:我們的確接上林道,跟路標走可。


11:00路標又消失了。再向前行,到一處斷稜旁,是大崩壁,看到對面綠色崩壁中有一塊白木林,是水漾森林。下切路有一箭頭,布拉學長下去探路,路到一石洞就斷了,石洞有垃圾。右邊腰繞有路跡且判斷可沿稜下切。路跡又斷了,且無法切上稜線,學長決定直接下切。下切不久,老咩打電話來說學校不知道我們的行程,後來得知山社有報到課外組,只是教官不知。


全隊沒人帶山刀,由國勝和布拉學長開路,真的很強、很辛苦,茂密的芒草牆,用「人肉山刀」開出一條路,供隊員通過,加上十幾人一一踩過,走倒數第四的我、竟是走在1.5人寬的大道上。陸續接到教官、林區管理處等的關心電話,學姐聽說有搜救隊前來,很緊張、怕上新聞,且隊上有幾位「特殊」人物,如果出事很麻煩,加上內心相信我們一定可以走得出去,只是時間會晚點,因此,心裡忐忑不安。

黃昏了,前途卻依然是濃密的芒草海,不知道還有多遠,還好有先確定方位。心頭閃過可能發生山難的感覺,立刻拉回現實、用力搖搖頭,甩掉不安的感覺,選擇相信隊友和滿手是傷的嚮導學長。

坡度減緩,開始腰繞,到達湖邊,出現路條,左邊石頭上畫有箭頭,沿著湖繞,水聲漸漸大,下到溪邊,過出水口。

20:00總算到達營地,搭帳煮晚餐。電話終於有訊號,大家忙著傳簡訊報平安、請同學幫忙請假。大家都有多帶備糧,將大家的食物湊在一起解決晚餐。香菇學姐的紅糖水加山粉圓很讚,可惜第二鍋太大鍋了反而沒味道,紅糖不夠、加可樂,山粉圓太多煮成稠狀,有人加肉鬆調味下肚、加餅乾、加其他料,聽起來很噁心,但真得很好吃,大概是餓壞了。

23:00大家都累了,吃飽了快睡。



12.19()天氣晴

7:00起床,接到搜救隊的訊息,但我們的訊號弱、發不出去。

9:00向搜救隊問明路徑,拍個照,出發。我們只從出水口看到堰塞湖的一部分,為了趕著回家,沒有下到大家拍照的湖邊的經典位置。

上稜,遇到老貝,南搜和中搜的阿貝們和許瑄學姐。雖然人都平安,見到老貝時還是鬆了一口氣,離開家三個月,從來沒想過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老貝見面。


到一空曠處,觀看昨天的戰場,阿貝解釋我們昨天走過的路和正確的路線。

接上林道,寬敞好走,這才是旅遊路線,我們原本該走的路。

13:20在工寮吃過午餐後上路,路邊芒草全被砍光。

15:00下到仁亭,等候其他人到齊,搭遊園車到遊客中心。謝謝大家,向辛苦的搜救隊阿貝們道別,搭上小巴,往回學校的路。中途在桃園休息站稍作休息。

20:40回到學校,吃火鍋填飽肚子。花一個小時把自己洗乾淨,裝備則留待之後再說,明天還要早起來選課。

 

12.20()

山社檢討會,主要討論大家出隊的態度、行前的準備工作、對外聯繫等方面的問題。

有些新手說路難走、很滑,大部分的人屁股坐著滑下去,看到我幾步就走過去,覺得我很強;其實我是觀察前面的人踏過地方,輪到我的時候,頭腦似乎會引導出適合的踩踏點,只是善用柺杖而已。

我發現大家都很不懂得愛惜裝備,下背包直接放在地上,沒有考慮地面是否尖銳或帶刺的東西;而且坐在背包上休息,容易造成內架變形;屁股坐著和背包一起著地一路下滑,對於背包很傷,看得很心疼。想到老咩在山上常叮嚀的一句話:「你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裝備,到了必要的時候,裝備才會保護你。」

全隊15人,有一半以上不是台灣本地人,大家來自各處,卻能在行程中互相幫助,忍耐不抱怨的繼續往前走,這樣的感覺很棒。雖然大家覺得我很強,但我也接受了不少幫助,真的很謝謝大家,讓我學到很多。不知為何,從以前就覺得,和社團的同伴感情總會比同班同學好,同學是學校平常的學習和生活同伴,社團卻會大家一條心的籌畫活動、度過難關,就是會令人感動的一群。

出門遇到事情才發現東西沒帶齊全,我忽然了解為何老貝每次出門都要把背包塞得滿滿的,帶了一些有的沒的以防萬一,畢竟,老貝的大背包就代表著全家人的安全感,深深了解老咩在《我們的足跡》裡所說的這句話的意義。

歡樂聊天的背後是沉重的壓力,這次迷路出事不會沒有理由,其中有很多隱情我不知道,雖然在回程的車上聽了不少,但一定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細節。 

下山路上,大家都問我,遇到這種事,我老爸還會再讓我跟出來爬山嗎?當我遇到老貝,我很直接的問了這個問題,沉默幾秒,老貝回答:「什麼?」,我看著他,他說:「這是經驗!」。嗯,很像我們家會說出來的話,老咩有句名言:「不合理的訓練是鍛鍊,不合理的鍛鍊是磨練,我們是『魔鬼訓練』!」。大家知道老貝的反應和我們家訓練的方式後,都嚇了一跳,露出了「難怪」的表情。


【後記】2012年2月    蟑螂老貝特定安排了一趟「豐阿縱走」,讓家成重新回憶檢討當時是如何走錯路的。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12/03/d1.html

直昇機飛去又飛回

      每天聽著直昇機飛去又飛回,心裡真不是滋味!

星期六(1210日)傳來直昇機的聲音,感覺似乎有狀況。中午過後,蟑螂接到任務通知,得知中央山脈南一段山難、山友在馬西巴秀山附近高山症狀況嚴重,阿諾和小強總動員,為蟑螂爸爸準備裝備,蟑螂當天晚上在高雄寶來消防分隊集結待命。

星期天(1211日 ),台南的雨停了,雲層仍厚、卻偶而出現短暫的陽光,聽到直昇機飛去又飛回的聲音,以為,蟑螂的搜救隊伍會由直昇機載運垂降到山區。卻接到蟑螂來電,因為高雄下著雨、無法靠直昇機垂降,只好步行入山,搜救工作可能會比預計的時間長。這一段路在二月的山難後就封山了,蟑螂於三月、四月曾前往開闢一條石山林道的替代山路;為迅速接觸這次事故地點,救難人員由小關山林道徒步上山,也要走兩天才能到達馬西巴秀山。

星期一(1212日 ),台南又下雨了,高雄集來社區的月娥恰好來電,得知高雄天氣很遭,聽到直昇機的聲音飛去又飛回,不知道搜救的最新消息。

星期二(1213日 ),台南的天氣明顯回暖,但是高雄仍然下了整天雨,直昇機同樣飛去又飛回。傍晚,自相關的的網站得知在雲水山找到三名生還者,另兩名山友在馬西巴秀山附近因高山症死亡,非常不幸。消息不是很仔細,但阿諾了解,蟑螂一定是繼續向山區深入搜尋死亡的兩名山友,絕不是護送三名山友下山的任務。自星期天之後,蟑螂的電話就沒訊號了,天氣如此遭,阿諾也不知道蟑螂到底哪一天才下山。

不知道是年紀大了的錯覺?還是真的?晚上隱約聽到直昇機的聲音!


.........................................................


 蟑螂老貝這次全程參與協勤任務,總計八天七夜,是南搜協勤任務人員當中第一位投入、最後一位離開的人。以下是蟑螂老貝所做的紀錄: 


20111210日~17日南一段山難搜救紀錄

               周銘倉 記錄                                                           

在即將告別建國百年年尾之際,中央山脈南一段發生了兩人罹難的山難事件,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前後總計出動20人次協勤,周銘倉(外號蟑螂)是第一位到達前線、最後一位離開山區的搜救員,以下是蟑螂所紀錄的搜救過程: 


案情事故因由:

中央山脈南一段傳出山難,一個五人的登山隊126號入山,其中一名男隊友在馬西巴秀山疑似高山症發作。高雄市消防局10日接獲報案後就申請直昇機搜救,但是,因為天候不佳,直昇機出勤七個架次都無法進入山區,請求協會協勤。 


協會任務搜尋概要

20111210

13:00林啟鐘總幹事接到高雄市消防局來電:南一段馬西巴秀山難事件;立即以簡訊轉知主委和先峰組長。

21:00由蔡聰生開車,黃仲民、周銘倉、柯正民共四人由台南出發。

22:30到達高雄美濃消防大隊,聽取簡報,獲知一人得高山症待援,其他狀況不明,於今天上午九點與中午13點,分別派出兩批警消徒步入山。領取補給品後離開。

23:50到達寶來中隊報到,蔡聰生隨即返台南。 


20111211

06:00在寶來中隊待命,直昇機預計七點由台南起飛。

07:00由陳信聰小隊長帶領第三批警消與林務局的俠客,徒步入山。

07:20黃仲民、周銘倉、柯正民與桃源林尚欽小隊長一併出勤(共四人),到寶來國中待命,等待由直昇機載往現場。

07:40天候不佳,原機返航。全體人員退回寶來中隊待命。

09:56劉科長簡報並分配任務。黃仲民認為依目前的山區低溫多雨的天候、嚴重高山症患者又無法及時被吊掛救出,要有最壞的打算、可能凶多吉少,建議消防局僱請背工一起上山。

10:45會議結束,決議僱請背工、由地面挺進。

11:25再次請求空中支援,無功而返。

12:58由劉科長陪同,黃仲民、周銘倉、柯正民和警消林尚欽小隊長、背工兩名驅車前往小關山林道,這是第四批入山的搜救員(共六人)。

13:30通過7k檢查哨。

14:00南搜李丁發主委到達寶來中隊,擔任南搜前進指揮所的指揮官。同時間,黃仲民、周銘倉、柯正民三人到達林道14.5k林務局的檢查哨,領取由桃源派員送達檢查哨的背架給背工使用,警消陳中隊長於檢查哨設置通訊中繼站。

14:34轉搭81車兩台至23k行車終點。

15:1023k行車終點開始步行(座標(2300782561962)、高度1902m)。

15:43通過前兩批警消過夜的營地(座標(2306082561841)、高度1979m)。

17:00到達25.5k減壓桶(座標(2320662561949)、高度2066m),建設營地、取水準備過夜。

24:00南搜前主委張德武、楊才弘、陳武松到達寶來中隊支援。 


20111212

06:00第五批搜救員:協會的楊才弘、陳武松和第一特搜隊伍自寶來中隊出發,任務為:將補給品送往鐵杉營地。

06:50黃仲民、周銘倉、柯正民離開減壓桶營地。

08:00遇到俠客獨處。

09:40通過30k大崩壁。

10:30通過崩壁、堰塞湖。

11:00通過崩壁、取水。

11:30到達最後水源。

12:30鐵杉營地午餐,得知前三批的警消前半小時前才到達營地,第一批到第四批出發的時間前後相差28小時,竟然同時間到達鐵杉營地。警消人員重新編組,伊然小隊長加四位警消、兩名背工離開鐵杉營地向前進,其餘警消留守營地,由小隊長林尚欽設置警消前進指揮所。

13:50協會的搜救員3人與警消三名(小隊長陳信聰、郭明遠、顏文華)離開鐵杉營地。

15:00陡上大落差地形。

16:30到達凹谷營地(座標(2364032560789)、高度2979m),紮營。

19:42南搜先鋒組長郭竹茂、顏福源到達寶來分隊。

23:00南搜歐鴻祥、陳慶煌、吳建明於寶來分隊報到。

23:30中搜組長林進坤、王明煌、張進財、蔡俊達、陳建煌到達寶來中隊支援。 


20111213

06:00南搜郭竹茂、顏福源、歐鴻祥、陳慶煌、吳建明五人,中搜林進坤、王明煌、張進財、蔡俊達、陳建煌五人,自寶來分隊出發,前往小關山林道。目前為止,協會動員累計入山15人、指揮所2人。

07:10南搜黃仲民、周銘倉、柯正民與警消三人離開凹谷營地。

08:10到達小關山。

08:50到達小關山南面2955最低鞍營地,建設搜救前線基地營。回報前進指揮所,沒見到伊然帶領的警消與兩名背工,後來得知他們走錯路,走到小關山北峰。

12:30等到警消和背工到達,午餐後重整人員,警消三名重裝、警消一名輕裝、背工兩名、協會三人輕裝,共九人離開最低鞍基地營,其餘留守。

13:10在雲水山水池營地看見三頂帳棚,周銘倉向前看見三名登山客集中在四人帳,經表明搜救員身分後確認為報案的隊伍(領隊吳台生、陳伯男、蔡連耀),吳台生告知另兩名山友(傅美琦、彭銘富)已經罹難,遺體分別分布在馬西巴秀山的南北兩側的步道上。警消立即以衛星電話回報、聽取任務分配,經人員重整,黃仲民帶領陳信聰小隊長、三名生還者和警消一人往北走回最低鞍基地營,其中蔡連耀胃痛不舒服,由管仲民替他背重裝。周銘倉和柯正民則帶領伊然小隊長、顏文華警消和兩名背工,繼續往南前往雲馬最低鞍,他們紮營、準備明早將遺體定位。

16:30周銘倉和柯正民返回2955最低鞍基地營。

23:05南搜總幹事林啟鐘、副總幹事陳益模到達寶來中隊支援。 


20111214

07:30將基地營清理完成,全體搜救員和警消和三名登山客離開基地營,準備結束搜救任務。

09:40上抵小關山,等待直昇機,因天候條件差、無法吊掛。

10:00接獲馬西巴秀傳來的訊息,沿著步道向南走,卻只找到馬西巴秀南面的彭銘富遺體;找了一上午,在步道附近都沒看到傅美琦的遺體。

11:10步行離開小關山。

12:00到達凹谷營地午餐。

13:00離開凹谷營地。

13:10遇到南搜組長郭竹茂所帶領的警消和特搜共12人,進行任務轉達後,郭竹茂帶領共12人繼續往2955最低鞍營地,支援馬西巴秀的四名(警消和背工),其餘人員續往登山口方向。

14:00陡降大落差地點,人員確保通過。

15:25遇到中搜和警消支援的人員。

16:00到鐵杉營地警消前進指揮所,與協會三批搜救員、警消所有人員會合。剛下山的所有人以及協會的所有人員,退到最後水源較空曠的地段紮營。

17:25郭竹茂所帶領的12人到達2955最低鞍基地營。


20111215

08:00協會的搜救員黃仲民、柯正民、楊才弘、陳武松、陳慶煌、吳建明等南搜六人,和中搜王明煌、張進財、蔡俊達、陳建煌等四人,陪同警消與三名登山客由小關山林道下山。

08:00南搜歐鴻祥、周銘倉、顏福源和中搜林進坤和一名警消黃雨濃備好糧食,重裝啟程上山,前往支援馬西巴秀,其中周銘倉是第二次上山。

11:00抵達凹谷營地,放下補給物資,顏福源和黃雨濃撤回鐵杉營地,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三人繼續前進。

12:30登上小關山。

13:30護送三名登山客的隊伍抵達行車終點。

14:00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運送補給品到達2955最低鞍基地營,見天候仍惡劣,準備續往前補給到雲馬最低鞍,供應前線警消所需。但是,分隊長李塘軒回報說:已經將兩具遺體移往同一地點、等待吊掛,物資足夠。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於是就地紮營待命。

副總幹事陳益模和今天下山的搜救員(南搜黃仲民、楊才弘、陳武松、陳慶煌、吳建明,和中搜王明煌、張進財、蔡俊達、陳建煌),於晚餐後離開寶來中隊。


20111216

08:00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在雲水山稜線擔任中繼,觀察馬西巴秀上空雲層漸散,立即回報。

08:30海鷗直昇機完成吊掛兩具大體以及特搜六人、南搜郭竹茂,前往岡山空軍基地。

09:30剩下的九名警消人員由空勤雙槳直昇機,運送往台南機場。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準備徒步下撤。

11:00回到小關山。

11:30返抵凹谷營地午餐。

14:30鐵杉營地與五位警消人員會合。

15:00整理營地後繼續下山。

16:30大崩壁堰塞湖附近紮營。

   任務解除後,主委李丁發、張德武、陳益模、郭竹茂、柯正民、顏福源等六人離開寶來中隊,山區地面人員剩下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三人。協會累計動員入山15人、指揮所4人、開車1人。 


20111217

07:00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三人與警消五人離開營地。

10:00通過林道25.5k減壓桶營地。

11:00返抵23k行車終點,邱瑞欽大隊長率隊迎接。

12:30返抵寶來中隊,午餐並召開搜救檢討會議,與會人員除了三位協會搜救員,包含高雄市消防局、高雄市警察局、林務局、玉管處、飛鷹救難大隊、高雄縣救難協會等單位。

14:00歐鴻祥、周銘倉、林進坤離開寶來中隊,正式結束任務。


檢討事件:

1.登山隊向媒體說明:申請由向陽入山攀登卑南主山,實際是從進涇橋入山,是規避玉管處不開放南橫入山的禁令,會誤導其他想攀登南一段或南橫三星的隊伍比照辦理。

2.這次協會的搜救人員和警消人員採混合編組執行任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搜救模式。協會屬第四批入山的人員,卻是第一組到達最前線的人,在2955最低鞍營地等了三個半小時。警消雖有當地的原住民背工隨行,原住民熟悉獵徑、但是對於登山路徑不熟悉而走錯路,顯示警消人員對於山難搜救方面的技能還有進步的空間。消防隊掌理的救難業務林林總總,所需要的救難專業技能非常多樣;山難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和所有救難項目相較,山難的比例很小,怎麼可能要求消防隊長期接受專業的山難救助技能。因此,山難搜救不應該完全由消防單位負責和總指揮,若加上民間搜救單位的專業配合是最佳搭檔。最近多次山難搜救歷程,很明顯的連當地的警消人員對於該山區的地形不熟悉、高山適應力不足,一旦遇到天候不良、無法立即運用直昇機救難或補給物資,警消們就無法在山區自救和救人了。

3.當獲得訊息找不到傅美琦的遺體,原本要下山的協會搜救員歐鴻祥、周銘倉、林進財等三人自願再度入山協助,並向指揮所回報,當時協助的任務性質或必要性不明確:是幫忙找遺體或幫忙運送物資?到了2955最低鞍獲知最前線的不需要物資補給,而且已經將兩具遺體集結等候吊掛,好像一頭熱卻白忙一場。建議日後若有類似情形,應明確傳達任務性質。

4.最後的地面人員在雲水山協助擔任通訊中繼,協助完成吊掛作業,結果,警消、特搜都上直昇機,獨留下協會的地面人員徒步下山,好像毎次都是這樣不平等待遇。

5.檢討會上,這次南搜的支援獲得消防局的高度肯定,但是,未來的責任也更重,先鋒小組未來得加強動員能力和專業技能,才能夠肩負所託。

6.交叉核對生還者向媒體的說明內容,以及現場搜救的過程,產生一些疑點:

(1)蔡連耀是第一位返回雲水山營地的人,第二位是不得不留下妻子遺體的陳伯男、第三位吳台生,吳台生回到營地才知道傅美琦也不幸過世,難道他通過馬西巴秀步道沒有看到傅美琦的遺體?

(2)陳伯男提到傅美琦的遺體在馬西巴秀山的北面步道上,搜救員經過沒有看見,花了一個上午也沒找到傅美琦的遺體,只好續向南前進、先處理馬西巴秀南面的彭銘富遺體。據了解,後來在馬西巴秀北面的溪溝下找到傅美琦的遺體,陳伯男在溪溝下為傅美琦進行了兩個小時的心肺復甦術急救?

(3)14日護送三名生還者下山,上午9:4011點之間在小關山山頂休息等候直昇機,10點接到馬西巴秀傳來沒有找到傅美琦遺體的訊息,三位生還者並沒有露出疑惑或感到奇怪的表情,三個大男士坐在一起、共同分享一罐八寶粥,這種熱情互動的景象令人不解。


任務結果:

2011121313時,尋獲吳台生、蔡連耀、陳伯男等3人。

2011121514時,護送三名生還者返抵寶來中隊。

201112169時,直昇機成功吊掛兩具罹難者遺體。

20111217中午,最後一批地面搜救員返抵寶來中隊,完成搜救任務,總計八天七夜。


2024.0526 虎尾科大/鐵人三項

  蟑螂家族分隔北、中、南三地,除了年節、一年當中唯一歡聚在一起的重要日子就屬每年五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的【虎尾科技大學鐵人三項】活動。 2024 年 5 月 26 日雖然下著雨,今年不會脫皮啦!但是紫外線仍然在我們身上留下了鐵人印記。每年的這一天,我們一起歡樂玩賽、相互檢測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