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7 社區影像讀書會


在全國三級警戒仍未解除之前,為減少群聚與人員流動,一些課程與會議多改採「線上」方式辦理。

新竹縣文化局社區影像紀錄培力計畫 線上影像讀書會」第二場活動主題為「遷徙」,規劃兩個與華僑遷徙的紀錄片作品,一為阿諾2020年的作品《選擇》,另一為陳蓮韻母子的作品《大陸 馬來西亞 台灣》,阿諾獲邀當天參與線上會議並分享。



以下為 曾吉賢 老師對於讀書會活動的介紹文:


驕傲的遷徙印記

這次新竹縣文化局社區影像培力計畫線上影像讀書會選定了「遷徙」作為主題,邀請了台南中西區公所去年的培力成果影片:「選擇」,由翁秀嬋導演製作,以及106年度新竹縣影像培力計畫產出的影片:「大陸馬來西亞台灣」由魏子恩、陳蓮韻母子共同製作的影片,展開跨縣市影像交流與對話。

去年,台南中西區公所在經過四年社區紀錄片的培力後,決定紀錄的觸角轉向自己的家庭故事,指導老師曾阿賢希望學員以紀錄短片及故事箱策展的方式,述說自己的家庭記憶。雖然只有八周的時間,當看見秀嬋影片的第一鏡是自己翻開了兩本「無國籍護照」時,課堂上學員們先是驚愕,再來是發覺身旁的朋友與自己有著不同的生命境遇。秀嬋導演在影片裡雖然是談著自己家族在緬甸的遭遇,並藉由歷史重返指認緬甸仰光權廬22街六歲時的場景,叔叔與姑姑們談論著祖父輩在緬甸打拼,也描繪後來被排擠與迫害的遭遇,秀嬋導演的影片不只是家庭記憶,不只是當地聲音的記憶,是自1967年到1969年緬甸發生排華運動重要的華人遭遇,是歷史印在個人家庭重要的史料。

記得陳蓮韻女士剛來新竹縣社區影像培力營時,一直被拍攝題材困擾,自認是家庭主婦的她謙虛自己對社區認識不深。指導老師曾則鳴建議就談自己華人的身分與經歷,這一談串起了家族從中國大陸到馬來西亞,進而蓮韻帶著這樣的文化背景來到自己的家庭。影片的主軸雖是單純父親在馬來西亞的奮鬥歷程,卻是對著陳蓮韻母子述說,繼承與延續更彰顯家庭口述的重要。子恩手做富童趣的遷徙歷程動畫,家旁種著咖哩原料的植物,這些影像更深刻不忘本的作者意識與動機。

記得我曾經擔任文化部新住民社造計畫的訪視委員時,到了一些縣市聽文化局處的簡報,我常提醒要留住新住民身上的原鄉文化與意識,這無關是否要融入台灣或愛台灣膚淺的表態,而是標榜多元的台灣能否互相尊重的指標。

期待大家參加6/27日早上十點的線上影讀會,由許伯鑫導演主持與談,我們線上見。


即時看:

.選擇:https://youtu.be/EUwHQL7NeRk

.大陸 馬來西亞 台灣:https://youtu.be/ZX2HVuf333U

.分享會開始時間:110/6/27()上午10

GOOGLE MEET會議室:https://meet.google.com/oyc-xipx-


會議中,阿諾分享:

(一)感謝老師臨門一腳

阿諾從2017年到2020年累積拍攝與「家族遷徙」相關的影像,口述歷史訪談的對象的居住地遍及台灣緬甸香港、澳門、美國等地。四年累積並整理了許多素材,進行剪接時,卻遇到關卡。感謝中西區公所與曾吉賢老師的臨門一腳、踢中要害:(哈哈,老師像武林高手。開玩笑啦!) 

1.為了完成老師指定的小作業,阿諾翻拍了50年前的護照封面,一個完全沒有圖案或國家名稱的護照封面,發現,「空白」比「圖像」更具張力,並且,激發探究事件的好奇心。靈光乍現,對,就從這本特殊的護照作為說故事的「切入點」。 

2. 課程尾聲,曾老師就同學策展的「故事箱」,提出思考性的議題:作者如何與作品產生互動與連結?」作者的影像不一定要出現在作品裡面,可用其他形式呈現作品(主角、物件)對作者的影響。叮咚!老師的的臨門一腳,踢中阿諾的豬腦袋,將現在與過去台灣與緬甸不同時空背景的人事物,用「縫紉機、烏鴉、小販的聲音」做情境的轉場與銜接。


(二)感恩爺爺的選擇

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跨海遷徙,或是殖民與被殖民的牽動,或是像台灣1950年代「島內移民」,台灣鄉村的年輕人在國小或國中畢業後 就離鄉背井到陌生的台北打拼。這些遷徙故事沒有對與錯、優或劣,故事反映的是在當時大環境與大時局下的小市民求生存所做的「選擇」,並且概括承受選擇之後的所有無奈和艱辛歷程。

50年前,阿諾的幾個親戚因故無法離開緬甸,如今得面對政變的混亂。當年,也有一些親人選擇移民香港,在2019「反送中」事件擴大時,阿諾詢問「搬來台灣」的意願,他們說:「50年前經歷了緬甸恐怖的排華暴動,以及移民的辛苦過程,現在老了,沒有勇氣與力氣再來一次了。」選擇繼續留在香港。

對照目前居住在香港與緬甸的親戚,衷心感恩爺爺50年前做了離開緬甸、移民台灣的選擇,讓我們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讓阿諾有機會在這裡向大家學習。


------------------------------------------------------------------------------------

線上會議留言與問答:


1.邱淑琴:

秀嬋導演補充說明他的影像中,老師引導使用深刻的聲音當作轉場,

而且真的有錄到,真棒,見識到了做紀錄片過程當中老師說的指導真的很重要,謝謝老師。


2.BEN CHEN

想問問兩位導演,在紀錄家庭故事的過程中,是否有遇到家族中親戚的反對,或是有親戚拒絕被拍,是否有說服他們協助完成影紀錄的過程?謝謝。

阿諾回復阿諾屬於大家庭,沒有受到反對,反而是因為人多,長輩們客氣的相互禮讓:由某某代表就好。


3.BEN CHEN

想請問兩位導演,因為家族的主體是很大的,那拍攝紀錄片時,

為了影片的流暢性跟聚焦主題,通常會忍痛把一些內容刪掉或是處理主題。想請問兩位導演,是否有發生這種情況,然後最後是怎麼聚焦或選擇要拍攝的主題跟內容?

【阿諾回復】受作品長度15分鐘以下的限制,真的必須割捨很多素材,例如:二姑因故不能一起移民而悲痛萬分、爸爸如何化解有心人士阻擾爺爺出境,來台初期被警備總部跟蹤觀察…。割捨後,以完整表達家族遷徙的來龍去脈為主軸,進行收斂與剪輯。


4.LO薇妮

在海外的華僑,對於過去兩岸的緊張時期,對於台灣或中國的訊息,

通常會如何得知?在海外看台灣的狀態是什麼?

【阿諾回復】50年前沒有網路,全賴「僑社」提供資訊,而僑社的政治立場(左派或是右派)避雷分明。阿諾住在仰光22街,住家的對面是名為「權廬」的僑社聚會所,男性華人經常在「權廬」聚會、喝茶聊天,交換資訊。當然,消息來源與資訊內容不見得完全客觀與正確。


5.youquan jan

請問2位導演,拍完紀錄片,對個人或小孩有所影響嗎?

【阿諾回復】從輩分來講,阿諾是來台第三代中年紀最年長的,具備緬甸與台灣的生活經歷,紀錄家族遷徙故事的責任「捨我其誰」,完成《選擇》是這項責任的首部曲。這個紀錄片讓第四代的小孩理解自己身上有著特別的基因,讓同為第三代弟弟妹妹們領悟父執輩以前常掛在嘴邊的「廣東廟、22街、權廬」與我們生命的連結。妹妹說:小說寫的暴動原來都是真實事件,而我們的父執輩就是歷史故事的主角;感謝爺爺奶奶和爸媽叔叔姑姑們是這麼勇敢又有智慧,用生命保護並延續這個家。


6.許應煒

其實剛很想問,華人身份的感想?其實講華僑,都是一部心酸史,畢竟離開原鄉到異鄉去討生活

【阿諾回復】剛開始對於自己屬於「少數、異類、非在地」感到自卑,漸漸理解與認同自己的「特殊性」後,覺得擁有不一樣的生命印記是一種驕傲。就如同,我們何其有幸,經歷921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現在一起被新冠病毒關在家裡面對螢幕講話,開天闢地以來不是人人都有這種特殊經歷的,感恩生命中所有的好與壞。


7.鄒曉青

我覺得可以多聽大家的想法,就像秀嬋姐提到五十年前的緬甸社也有各方說法,每個家族做的決定也不一樣。


8.alice wang

看到蓮韻跟父母同框的畫面很感動,看到蓮韻及其父母身體力行對下一代的影響力,覺得超棒


9.倪可

(1)二叔 三姑 四叔 的對剪,呈現排華 政策成身心上的影響,當時想用這種方式的想法

【阿諾回復】阿諾的原生家庭人多很熱鬧,會在週日假期烹煮緬甸料理聚會聊天回憶緬甸的種種,後來各自成家立業,聚會的機會少了。將訪談畫面交叉剪輯,一是回味以前聚會聊天的對話情景,二是呈現每個人對於暴動事件所關注與在意的點並不相同。


(2)仰光唐人街22條街上,有你6歲的相片,看的時候自己補腦,以為會有現在的你

【阿諾回復】當時只專注跟著母親重返現場,紀錄爺爺與爸爸的足跡,沒有想過將自己放入畫面。下次再有機會重返現場,阿諾一定會站在同一地點,對照一下。


(3)想請教陳正華先生:廣播電台從動盪的年代到現在,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10.alice wang

蓮韻爸爸說了很開心透過女兒及孫子的紀錄片完成自己的夢想,讓大家有機會了解自己一路走來的艱辛,展現紀錄片串連的巨大價值!


11.邱淑琴

請問老師,社區紀錄片不會紀錄到政治方面的嗎?


12.yuchin huang 黃宇振

老師現在提的庶民影像紀錄跟帝王歷史的對應,非常精闢


13.鄭淑芬

現在知道老師為何拍攝「時代的臉」系列了,因為那代表小老百姓真實的樣貌


14.許應煒

今天蠻精采聽的,看的很過癮


15.倪可

想請教子恩手做富童趣的遷徙歷程動畫,當初的想法以及製作的過程,完成後的感覺


16.彭桂香

謝謝兩位導演,你們都好棒棒!許伯鑫老師關於紀錄片的論述也很珍貴,也謝謝月松姐的推薦,今日收穫良多。


17.洪淋茹

綠色小組:https://greenteam.tnnua.edu.tw


18.蔡淑菁

今天收穫很多,謝謝兩位紀錄片導演的分享,謝謝主持人與大家。有事先離開了。


災後重建3


一場幾十分鐘的大火,燒掉一切。卻要花上半年的時間、無以量計的力氣與心思,承受天氣、情緒、經濟等精神與外在變數,一步步進行生活重建。







就要滿兩個月了,蟑螂和阿諾周周的工作空檔都從台南到美濃,連工帶料協助災後重建工作。配合師傅的翻新屋頂與敲除牆面的進度,從砍樹移植拆除裝潢清除廢棄物臨時配管供電鋪設級配幾乎各種勞力的事務,我們都主動幫忙。加上幾位好朋友採接力的方式,利用休假日的義務協助,無論晴天汗流浹背、不畏雷雨全身溼透,兩個月接力投入,房舍重建的進度與雛形已經顯現,至少在雨季來臨之前,有個安身過夜的臨時空間了。











焦黑變形的屋頂已經完成汰換更新,全毀的廚房與浴室牆面已經完全敲除靜待砌磚,內部損毀的裝潢、冷氣、鋁窗都已完全拆除並淨空,可以回收的家具、床櫃等完成拆解與清洗,靜待粉刷工程完工後重新定位,騎樓空間被規劃為暫時遮風避雨的生活空間,被敲除的建築廢棄物(磚瓦、水泥塊、磁磚)也被充分回收利用,靠朋友們的人力、排列鋪設作為地板的級配材料。


或許是老天爺用心的安排,安排在這個時期發生COVID-19疫情的三級警戒,讓原先的活動計畫全數被迫取消,讓我們有時間周周都來參與災後重建。初步的整理工作接近尾聲,等待主人發包進行砌牆隔間、粉刷內裝等工程。蟑螂和阿諾也就不需要周周去幫忙,將回歸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的作息。祝福一切美好,祝福朋友們平安健康。















 連結:


災後重建1.  否極泰來


災後重建2.  樹倒了


種番茄,得茄子


去年冬天,在西曬的陽台栽種六株番茄,冬季的西照時數只有兩小時,陽光明顯不足。加上,沒有特別添加肥料,只有供應平常的果皮和廚餘。六株番茄夭折兩株,剩下四株的花朵不少,可惜結果率很低;好不容易等到小小的果實由綠轉紅,竟被白頭翁和麻雀先嚐為快,只採收鳥兒吃剩下的幾顆。好酸!

五月份,天氣炎熱,鳥兒們連掛在棚架上的最後幾顆番茄都不理不睬了,阿諾準備清除番茄株,驚喜發現番茄發出的側枝的葉子和原來的主枝不相同,仔細一看,竟然開花結果,是茄子耶!

真是個有趣的現象,運用茄子株作為砧木,嫁接培育番茄的小苗,番茄經嫁接後,具有抗病、抗旱、耐瘠薄、耐低溫、長勢好、結果期長、早熟高產等優點。農業改良的技術提供了栽種的小確幸,竟然種番茄、得茄子

幾年前,小蟑螂的阿公栽種大西瓜,所採購的西瓜苗是嫁接自南瓜植株,當時怎麼沒看見長出小南瓜哩?



樹倒了


因為災後重建需要,五月份,蟑螂和阿諾每周安排一兩天到美濃白兔窩協助清理火場。


參考大家的建議,配合房舍整建的規劃,將幾株明顯影響建築物與蓄水池的地基的樹木整理一下。綠樹成蔭是營造白兔窩環境宜人的重要元素,但是,樹木太靠近建築物與蓄水池,地板已經被明顯攏起,落差七八公分,雖然不捨,仍要面對處理。白兔窩的聯外農路狹窄彎曲,吊車無法駛進,決定採取人工鋸樹方式。


具有「樹攀」證照的朋友檢視這幾株需要處理的大樹,對於筆直又高聳的「黑板木」搖頭說:這棵有困難。這位朋友擬定計畫、招兵買馬,選擇優先處理分枝較多、樹冠開展、樹高十公尺的「掌葉蘋婆」,卻因為突如其來的「全國三級警戒」,認為這時段不適合群聚,朋友宣告暫緩鋸樹行動。


遵守「全國三級警戒」戶外不超過十個人的原則,蟑螂和阿諾帶著技術裝備,運用繩索等器材,利用白兔窩周圍環境地貌設置固定點,發揮拖拉省力系統的原理,將20公尺高的黑板木截斷,解除樹根破壞蓄水池的危機。


[連結]


災後重建1.


災後重建3.


 


三級警戒與工作日常


連續三天,每日CPVID-19確診新增人數超過300人,519日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學生停課、改為線上教學,公司行號盡量分流上班或是遠距辦公,八大行業與娛樂場所暫停營業,餐飲業只容許外帶、不得在店內用餐,室內禁止五人以上群聚、室外禁止十人以上群聚,離開家、外出一定要戴口罩


缺水、斷電造成生活不便,病毒傳染危害引發全國教育與各行業面臨危機,尤其餐飲、娛樂行業受到極大的衝擊,如果六月底沒有解禁,恐怕引來倒店關門的災難。

行政辦公的工作可以分流或是遠距執行,生產線的實務工作可沒有辦法馬上停工,在高溫炎熱的氣候下,生產線的空調竟常常跳機或故障,蟑螂老貝就必須趕往處理、緊急搶修。


有的時候,阿諾也跟著隨車幫忙。上午跑完兩個維修,中午趕往第三個場地,門口警衛替阿諾測量體溫,嚇~38.4度,不准進入!警衛請阿諾在樹蔭下吹風、降溫後再重測。五分鐘後,體溫仍超過37.5度;喝喝水、搧搧風,再測為36.9度,總算放行。

看著蟑螂在角落吃便當的背影,真的很不捨,無論在密閉的機房或是在頂樓曝曬工作,蟑螂都是一身汗流浹背,帶著口罩更增加悶熱,體溫超過標準是家常便飯,連吃個便當也得躲藏。三級警戒的非常時期,只能乖乖遵守。


保持平常心,如常工作與運動,不恐慌。幸運的,收工之後蟑螂和阿諾會在附近找個偏僻的堤防或田野跑步健身,鄉村的田園景緻讓心情放鬆、驅散工作的疲累。上週因應客戶需要,在台東做大夜班的維修工程(23:00到隔天09:00),收工之後就近到溪邊釣魚,是特別的體驗。回到家,總算徹底脫掉口罩,洗完澡喝杯冰啤酒降溫。感恩自己維持運動與健康的身體,還能如常外出工作曬太陽,晚上一瓶啤酒後安穩入睡,比起前線辛苦抗疫的人員,我們心存感激與滿足了。




我們的足跡--前言

    ( 這段前言,原寫於 2003 年,為了作為部落格目錄並置頂,必須不斷更動該網誌的發布日期。 ) 登山﹑健行及露營是我家最平常的休閒活動,因為爸爸及媽媽愛好大自然又喜歡運動,因此我們姊妹從小就常跟著爸媽一同到野外『餐風露宿』。媽媽透露:當我們還在媽咪的肚子裡,就曾跟著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