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的遷徙故事

19699月,台灣電視台試播彩色電視節目成功,11月以彩色節目訊號重播阿波羅11號太空人登陸月球實況,是台灣電視發展史的重要里程。

同一年,阿諾一家人飛行3126公里,離開出生地登陸台灣,開啟移民生活的里程。

是多麼濃烈的緣分,讓小小一隻的阿諾,飛行超過三千公里從緬甸移民台灣,再翻越三百公里,從台灣頭嫁到台灣尾,成為母蟑螂。

這是大時代下的一個家庭的故事,無關政治或顏色。

()感謝老師臨門一腳

阿諾從2017年到2020年累積拍攝與「家族遷徙」相關的影像,口述歷史訪談的對象的居住地遍及台灣、緬甸、香港、澳門、美國等地。四年累積並整理了許多素材,進行剪接時,卻遇到關卡。感謝中西區公所與曾吉賢老師的臨門一腳、踢中要害:(哈哈,老師像武林高手。開玩笑啦!)

1.為了完成老師指定的小作業,阿諾翻拍了50年前的護照封面,一個完全沒有圖案或國家名稱的護照封面,發現,「空白」比「圖像」更具張力,並且,激發探究事件的好奇心。靈光乍現,對,就從這本特殊的護照作為說故事的「切入點」。

2. 課程尾聲,曾老師就同學策展的「故事箱」,提出思考性的議題:「作者如何與作品產生互動與連結?」作者的影像不一定要出現在作品裡面,可用其他形式呈現作品(主角、物件)對作者的影響。叮咚!老師的的臨門一腳,踢中阿諾的豬腦袋,將現在與過去、台灣與緬甸不同時空背景的人事物,用「縫紉機、烏鴉、小販的聲音」做情境的轉場與銜接。

()感恩爺爺的選擇

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跨海遷徙,或是殖民與被殖民的牽動,或是像台灣1950年代「島內移民」,台灣鄉村的年輕人在國小或國中畢業後 就離鄉背井到陌生的台北打拼。這些遷徙故事沒有對與錯、優或劣,故事反映的是在當時大環境與大時局下的小市民求生存所做的「選擇」,並且概括承受選擇之後的所有無奈和艱辛歷程。

50年前,阿諾的幾個親戚因故無法離開緬甸,如今得面對政變的混亂。當年,也有一些親人選擇移民香港,在2019年「反送中」事件擴大時,阿諾詢問「搬來台灣」的意願,他們說:「50年前經歷了緬甸恐怖的排華暴動,以及移民的辛苦過程,現在老了,沒有勇氣與力氣再來一次了。」選擇繼續留在香港。

對照目前居住在香港與緬甸的親戚,衷心感恩爺爺50年前做了離開緬甸、移民台灣的選擇,讓我們有不同的成長環境,讓阿諾有機會在這裡向大家學習。


新聞稿連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340405?fbclid=IwAR3tMCTwvBaFB0Yr52HTFZYRv4PSYNw0b9peMZvIzFRTBto-e3b-KbhiVSc


自由時報 2020/11/03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家庭相簿是體現常民歷史的最好工具,透過梳理、蒐整家庭影像的過程,讓台灣在地的生活文化故事重新被看見。為此,中西區公所辦理「家庭影像讀書會」,聘請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曾吉賢,帶領學員認識家庭影像的重要,14位學員也將於明天(4日)在中西區公所6樓禮堂舉辦成果分享會,以故事箱、紀錄片、老照片或紀念物件,分享專屬自己的家庭影像故事。

曾吉賢表示,透過家庭相簿讀書會,一方面希望大家重新閱讀自己家庭珍貴的相簿,認識家庭歷史與台灣政經、社會變遷到脈絡關係,讓學員再延伸老相片,以口述歷史、短片、物件策展與小誌等再生產,創造家庭相簿的內涵與價值,也提醒大家重視「民眾生活史」,更希望大家都能持續建立自己的「家庭相簿」,給未來一個可供考察現在社會樣貌的機會。

中西區公所表示,此次分享會除發表4部家庭紀錄片,學員們也翻找出家中老照片和老物件,以自製故事箱呈現父母親、阿公阿嬤那個時代的影像回憶。家庭紀錄片部分,多次參與社區影像培力的學員翁秀嬋,以紀錄片《選擇》述說爺爺、爸爸帶著全家老小離開緬甸來到台灣,開啟移民生活的家庭故事;學員楊珮彤則以《斜槓老爸》記錄80歲父親擔任多處志工的生活,拉近與父親的距離。

此外,學員林宣君也以「兒時記憶」為主題,用照片、小道具及影片播放方式,分享外婆在日治時期明治公學校求學的生活趣事。唐建中以軍醫父親的白袍、執業匾額、看診所用的醫療器具等連結對父親的記憶。而從葉惠珠學員的家庭相簿更可窺見南美2館、太平境附設幼稚園及協進國小的歷史時代樣貌。


【連結】2021年6月27日 新竹影像讀書會,阿諾獲邀分享紀錄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們的足跡--前言

    ( 這段前言,原寫於 2003 年,為了作為部落格目錄並置頂,必須不斷更動該網誌的發布日期。 ) 登山﹑健行及露營是我家最平常的休閒活動,因為爸爸及媽媽愛好大自然又喜歡運動,因此我們姊妹從小就常跟著爸媽一同到野外『餐風露宿』。媽媽透露:當我們還在媽咪的肚子裡,就曾跟著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