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散步在大東門城和光華街之間,看著僅剩的兩小段城垣殘壁,對照新舊地圖,總會產生一種「站在城裡城外」的時空交錯的幻覺。如果,城牆還在,如果地形沒有被改變,如果…,現在的府城應該更有特色。
不苟同「都市開發是泯滅文化資產的殺手」的偏頗說法,因為每一段城市變遷的背景不同、需求和訴求不同、都市發展的目標和方式不一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交通建設勝過保留成了臭水溝的河道;為了灌溉和民生用水,興建水庫勝過保育水底生態。國家政策是如此,庶民凡人亦是如此。在東門陸橋、縱貫鐵路和光華街(城牆遺址)之間的大片住宅社區,曾經是糖業「錦祥號」黃家的大宅院,取名「固園」,在1913年當時可是台灣罕見的洋樓和庭園。為了減輕土地稅等負擔,於1978年,黃家後代決定拆屋賣地,從此,「固園」從府城的地景消失,台南人對於固園黃家的記憶,亦將逐漸淡定。
台南文學獎八月底的熱身活動【城口的記憶】,和誠品書店嘉南區九月專欄【城市散步美味劇場】,主題都圍繞在「固園黃家」的追憶上,追憶總令人惆悵、惋惜,消逝的無法挽回,只能藉由想像,模擬描繪可能的光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