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堂


        走進西華堂是接近午膳的時刻,一位比丘尼拿著木板和木槌,穿越狹窄的通道,站在屋簷下對著廂房,將木槌敲向木板兩重聲、三輕聲,再重複一次,其他的比丘尼陸續從各廂房或後方菜園走向膳房,這種通知開飯的方式真特別。

        位於鬧區巷子裡的西華堂,四周被大樓包圍,西華堂創建於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主祀「釋迦牟尼佛」,屬於金幢派齋堂(「齋堂」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菜堂」),被列為三級古蹟。


        雖然區位靠近火車站,西華堂卻十分安靜,阿諾坐在屋簷下寫生,只聽見小鳥孜孜唱,聽不見外頭馬路車子的聲音。一位比丘尼午膳後走到屋簷下和阿諾聊天,並邀請阿諾到膳房用餐,阿諾外出寫生都會自備行動量,就向比丘尼說明並道謝,她轉身回去、不久又再走出來,送給我一瓶礦泉水,真是感恩。西華堂非常安靜又乾淨,庭園樹木多,是在喧囂的市區之中,一處很不錯的靜思地點。

東門老街憶固園

             幾次散步在大東門城和光華街之間,看著僅剩的兩小段城垣殘壁,對照新舊地圖,總會產生一種站在城裡城外的時空交錯的幻覺。如果,城牆還在,如果地形沒有被改變,如果,現在的府城應該更有特色。

             不苟同「都市開發是泯滅文化資產的殺手」的偏頗說法,因為每一段城市變遷的背景不同、需求和訴求不同、都市發展的目標和方式不一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交通建設勝過保留成了臭水溝的河道;為了灌溉和民生用水,興建水庫勝過保育水底生態。國家政策是如此,庶民凡人亦是如此。在東門陸橋、縱貫鐵路和光華街(城牆遺址)之間的大片住宅社區,曾經是糖業「錦祥號」黃家的大宅院,取名「固園」,在1913年當時可是台灣罕見的洋樓和庭園。為了減輕土地稅等負擔,於1978年,黃家後代決定拆屋賣地,從此,「固園」從府城的地景消失,台南人對於固園黃家的記憶,亦將逐漸淡定。

 


             台南文學獎八月底的熱身活動【城口的記憶】,和誠品書店嘉南區九月專欄【城市散步美味劇場】,主題都圍繞在「固園黃家」的追憶上,追憶總令人惆悵、惋惜,消逝的無法挽回,只能藉由想像,模擬描繪可能的光景。


一路順風


             在最後倒數的這幾天,家成把行李反覆地攤開清點又重新打包,擔心遺漏甚麼,又害怕行李超重畢竟這是一年的行李,不敢馬虎。為了前往德國擔任國際交換志工,暑假期間,家成幾乎都在台北的外婆家,一方面加強德語,一方面要辦理休學和簽證等繁雜的手續,家成說小時候夢想出國,但是,當面臨申辦這麼多的手續,一點興奮的感覺都沒有了。 

             出國的班機是星期日的晚上23:10。星期六,一家五口在外婆家聚集,看到家成頭上自己剪的短髮,實在有點噴飯,在大家的遊說和要求之下,押著家成去附近理頭,請理髮師幫忙「解救」一下。家齊和家瑋在旁觀看之餘,也決定一起「剃頭」,於是,三姊妹同時間「改頭換面」囉!

         星期日中午,參加阿諾的家族聚會,久違的親戚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回程在捷運上,家成靠在蟑螂老爸的肩上睡著了,要和「情人」分開一年,好捨不得啊。

            傍晚,望著圓圓的月亮,抵達中正機場第二航站,距離上次出國已經十幾年了。十幾年前,蟑螂和阿諾扛著大背包、牽著兩隻小強,去紐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十幾年後,小強一號扛著大背包,隻身前往德國一年,那只大背包的高度超過家成的頭啊。




 

            今年同行前往德國擔任交換志工的共有三位,除了參與最開始的十天訓練課程,訓練結束後,三位同伴將被分配到德國不同的地區工作。三個家庭在出境大廳和孩子話別,家齊、家瑋抱著家成「親親」;蟑螂老爸重複叮嚀,要求好好表現、代表台灣人;阿諾媽咪鼓舞家成,當作參加一年的「大縱走」挑戰,無論遇到甚麼狀況,冷靜思考、迎刃而解,「大縱走」活動終了,總會回家,回家告訴我們一年的成長故事。 


2024.0526 虎尾科大/鐵人三項

  蟑螂家族分隔北、中、南三地,除了年節、一年當中唯一歡聚在一起的重要日子就屬每年五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的【虎尾科技大學鐵人三項】活動。 2024 年 5 月 26 日雖然下著雨,今年不會脫皮啦!但是紫外線仍然在我們身上留下了鐵人印記。每年的這一天,我們一起歡樂玩賽、相互檢測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