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2012年5月)誠品月刊專欄,介紹台南市南區一條消逝的「利南溪」,年輕的人,多數沒聽過這條小溪,但是可能知道「竹溪」,就是體育公園裡面的那一條小河。其實,這兩條溪流本來是同一條,因為都市發展,將這條曾經是府城運鹽的經濟水路截斷為二,下游部分改稱為利南溪。
都市化的結果,竹溪的上游和利南溪的命運一樣,消逝在道路底下了,幸好,在運動公園還可以一窺小小段的河流。
文獻顯示,台南是台灣划龍舟的發源地,而竹溪畔的「南湖」則是府城划龍舟的發源地,我們現在當然看不到「南湖」了,它就在法華寺附設幼稚園的位置。法華寺原為明鄭時期的文人李茂春的故居,當時陳永華為他題名「夢蝶園」;於李茂春死後,改為準提庵。康熙47年(1708)重修後,才正式取名「法華寺」。乾隆時,知府蔣允焄再度整修,並挖湖築樓,泛舟遨遊。從此,「法華夢蝶」成為府城勝景,騷人墨客絡繹不絕於途。日後更於寺中成立「南社」,定期吟詠唱和。只可惜,今天只能透過文字敘述,自己想像了。
在建設為「附屬幼稚園」之前,法華寺附近曾經是飼養乳牛的畜牧場,是供應「德記」牛奶的主要乳源,世居台南五十年以上的朋友,可能還見過「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場景。
真難想像,如此繁華的市區,以前曾經有座美麗的湖泊供文人吟詠作詩,也曾經是乳牛放養的青草地。阿諾沒有機會親眼欣賞到這些美景,只能靠想像力,把曾經消逝的物件和現況的景物,做一個「古今交錯」、「虛實共構」的繪圖,隨著蝶影,尋夢法華與南湖。
這幅插畫,和2010年在法華寺現場寫生的圖像完全不同
http://tw.myblog.yahoo.com/cockroach-5/article?mid=3303&prev=3310&next=3282&l=f&fid=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