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辣辣的記憶

錄影將聲音與畫面等動態影像紀錄下來,供日後回顧,科技雖然發達,但是,目前為止,科技還無法紀錄味道「觸覺」。有趣的是,包含「嗅覺」和「味蕾」的「味道」感受,卻是被收錄在記憶中最深層、且最容易被引發的項目,非常神奇。

五十年前,阿諾一家人移民台灣,一家人租屋住在新北市中和區的華新街,當時穿著緬甸傳統服裝在街上行走,總引起好奇的眼光。後來從緬甸移民的鄉親們愈來愈多,華新街與相鄰的忠孝街成了緬甸華僑聚居的特別社區。35年前,阿諾與家人從華新街搬到南勢角,爺爺仍然每日步行到華新街,與老朋友們坐在小吃店的騎樓喝茶聊天,就像在緬甸的習慣一樣,而奶奶或媽媽,也經常回到華新街市場採買,因為只有那裏才有的緬甸料理食材。

華僑在熟悉的語言環境購物、用餐、交流訊息,除了一解鄉愁,舉凡租屋、工作機會、求學、申辦簽證、購買機票、匯兌,在這裡都可以獲得鄉親的意見與協助。

爺爺在世的時候,對於申請來台就學或依親的行政程序熟悉,每日在華新街喝茶聊天當中經常主動熱心的提供協助,對於剛到台灣、人生地不熟的,爺爺甚至自掏腰包護送年輕孩子到外縣市的學校去報到。剛到台灣的親人,總會感到台灣冬天的寒冷難熬,奶奶儘可能協助大家度過困難。

爺爺奶奶在緬甸仰光唐人區第22街所經營的「阿輝裁縫」本來就有點小知名度,來到台灣後,由於爺爺奶奶的古道熱腸,當阿諾小學的時候走在華新街,經常被親切詢問」:「你是***的孫女嗎?」阿諾微笑點點頭,一股暖暖的氣流通過心頭,那是一條互助、充滿人情味的華新街。



如今,南勢角住家的人口稀少,只有當阿諾或妹妹們回娘家,媽媽才會專程到華新街採購一些熟食料理,讓我們解饞,那種無法複製的酸酸辣辣的特殊記憶,就像口水一樣,被瞬間引爆。

這一天,阿諾跟隨媽媽步行往返華新街,接近街區轉角,飄來一陣熟悉的「魚露」的香味,莫名的熟悉感和記憶湧上心頭。街上行人講著久違的語言、招牌的附屬文字與國旗圖案明白宣示這塊地域的獨特性,一桌桌邊吃邊聊的客人佈滿一整排小吃店的騎樓,諾大的一鍋香蕉樹魚湯填補幾十年前來自幾百公里外的鄉愁,華新街匯聚緬甸華僑居住,儼然成為非常具備特色的「南洋街」,只是緬甸華僑穿著傳統服裝逛大街的景象,已經鮮少出現了。


華新街與忠孝街的緬甸料理琳琅滿目,阿諾的媽媽卻有特定的嚴選店家,一定向雲南老夫婦購買「碗豆粉」。媽媽敘述這對老夫妻的「碗豆粉」口味道地並且真材實料,夫妻兩人辛苦了幾十年,建立好口碑,累積的積蓄也買下店面房子。只是年紀大了,老夫妻忙不來,夏天不再供應熱食,只賣「碗豆粉」和幾種涼拌料理。華僑經歷離鄉背井與戰亂顛沛的生命過程,大都像這對夫妻一樣,忍耐苦幹熬出頭,供養孩子成家立業之後,才想到自己該慢下來、準備休息。


到底「台灣的文化」是甚麼?很難明確的回答。再細分提問:「台灣的飲食文化」是甚麼?同樣,很難回答。台灣文化最可貴、最特別的應該是「多元與多層次」,而非單一層面。小小的海島,累積堆疊了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日本留下來的痕跡、僑民文化、新世代西方文化,或融合改變、或堅持傳統,無論哪一種都無法單獨做為台灣文化的代名詞,卻綜合呈現在這一片土地上,這即是台灣文化可貴的點。

2019「台灣文博會」的台南館,以「文文仔火」為展覽主題,要用溫火慢慢熬出台南400多年經過淬煉的美好文化,華新街的緬甸料理,用溫火慢慢熬出華僑飄洋過海、苦盡甘來的美好生命故事。



【後記】阿諾2017年~2020年收錄叔叔姑姑們的口述歷史,於2020年剪輯為紀錄片(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4.1025 馬里山溪

 【 2024.1025 馬里山溪】舊雲山林道進 - 新林道出 ( 一 ) 時間: 2024 年 10 月 25 日~ 10 月 28 日 ( 二 ) 地點:番里山 (1210m) 、馬里山溪 (750m) ( 三 ) 成員:蟑螂、阿諾、小蟑螂家瑋 ( 四 ) 行...